中医怎么治慢性荨麻疹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治疗、中医外治法,针对儿童、老年、女性患者及有基础病史患者各有特殊注意事项,中药内服依辨证选方且具抗过敏等作用,针灸体针取曲池等穴调气血等,耳针选肺等耳穴调机体,外治法中药外洗、熏蒸有相应作用及注意事项,不同特殊人群治疗需分别考量相关因素并兼顾基础疾病等情况。
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多与风、湿、热、虚等因素相关。若属风热犯表证,常见风团色红、遇热加重等表现,可选用消风散加减,其主要药物有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苍术、蝉蜕、胡麻仁、知母、石膏、甘草、木通等,具有疏风清热止痒之功;若为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以疏风散寒止痒;对于血虚风燥证,可见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重等,常以当归饮子加减,药物包括当归、白芍、生地、川芎、防风、白蒺藜、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等,有养血祛风润燥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这些中药方剂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抗过敏、调节免疫等作用,例如一些药物成分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荨麻疹的症状。
针灸治疗
体针:常选取曲池、合谷、血海、膈俞、足三里等穴位。曲池、合谷有疏风清热解表的作用;血海、膈俞与血分相关,能调理气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足三里可调节脾胃功能,脾胃功能正常有助于机体气血的化生。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起到调节机体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改善慢性荨麻疹的症状。一般采用毫针平补平泻或泻法等操作手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
耳针:可选择肺、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等耳穴。肺经与皮毛相关,耳穴肺能调节肺的功能;神门可调节神经功能,对瘙痒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皮质下与神经系统功能有关,能调节机体的应激反应;内分泌穴可调节内分泌功能。通过针刺或压豆等方法刺激耳穴,达到调节机体功能、减轻荨麻疹症状的目的。
中医外治法
中药外洗:可选用一些具有祛风止痒作用的中药进行外洗,如防风、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将这些药物煎水后,用毛巾蘸取药液湿敷或外洗患处,利用药物的温热和药力作用,通过皮肤腠理渗透吸收,起到疏风清热、除湿止痒的效果,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对于皮肤有破损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外洗法,避免引起刺激加重病情。
中药熏蒸: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力作用,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吸收药物成分。将中药如麻黄、艾叶、透骨草等煮沸产生蒸汽,让患者熏蒸患处或全身,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慢性荨麻疹的症状。熏蒸时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对于年老体弱、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格外小心。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荨麻疹在中医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中药内服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一般选用药性较为平和、副作用较小的药物。针灸治疗时,儿童的穴位刺激要轻柔,可采用浅刺、轻刺激的方法。外治法中中药外洗和熏蒸要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操作温度,防止儿童皮肤受损或因不适而哭闹不配合。同时要关注儿童的饮食起居,避免食用辛辣、发物等,保持皮肤清洁。
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常伴有脏腑功能减退,中医治疗时要兼顾调理脏腑功能。中药内服需注意药物的性味和攻补平衡,避免过于峻猛的药物损伤正气。针灸治疗时,老年患者的皮肤较为松弛,进针要轻柔,防止断针等情况发生。外治法使用时要注意观察皮肤耐受情况,因为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易出现烫伤等情况。要提醒老年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减少寒冷刺激诱发荨麻疹发作。
女性患者
女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若处于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中药内服要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避免使用过于寒凉或活血化瘀作用过强的药物,防止影响月经正常。针灸治疗时,要避开一些可能影响月经的穴位或操作手法。外治法使用中药时也要注意药物对生理期的影响。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因疾病影响美观而产生焦虑情绪,要给予心理关怀,帮助其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医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法的影响。例如,使用中药时要避免与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针灸治疗时要注意穴位的选择和操作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和荨麻疹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