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积水是脑脊液生成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致脑室系统积液、颅内压增高的病症,其脑脊液有保护等功能且正常循环平衡,成因包括生成过多、循环受阻(先天或后天)、吸收障碍,婴幼儿有头颅外观改变等表现,成人有颅内压增高等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和腰穿诊断,手术有分流术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脑脊液的正常循环与功能
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它具有保护脑和脊髓、缓冲外力冲击、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重要功能。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然后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通过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之后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最后通过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内,回流入血液循环。
二、大脑积水的成因
1.脑脊液生成过多:较为罕见,可能与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病变有关,肿瘤会促使脑脊液过度分泌,打破正常的平衡。
2.循环受阻
先天性因素:比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正中孔或外侧孔闭锁等,这在新生儿中相对常见,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结构异常导致。
后天性因素: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可能引发蛛网膜下腔粘连,从而阻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例如,新生儿颅内出血后,血液可能会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道。
3.吸收障碍:蛛网膜粒吸收功能障碍是常见原因之一,可能与颅内炎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有关,使得脑脊液无法正常被吸收回血液循环。
三、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
1.婴幼儿脑积水
头颅外观改变:头颅进行性异常增大,前囟饱满、膨出,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这是因为婴幼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容易导致头颅扩张。
发育迟缓: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落后,如抬头、坐立、行走等大运动发育延迟,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反应迟钝、对外界刺激的关注度低等。
眼部症状:双眼球下转,眼球下半部沉于眶底,上方巩膜外露,形成“落日征”,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导致的。
2.成人脑积水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是常见表现,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早晨或夜间较为明显,呕吐常为喷射性。还可能出现视力减退,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影响了视神经的功能。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下降等情况,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蹒跚,肢体协调能力下降,如拿东西不稳、精细动作困难等。
四、大脑积水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室扩大的程度、脑实质的情况等,是诊断脑积水的常用初步检查方法。通过CT扫描能直观看到脑室系统的形态和大小变化。
头颅MRI: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不仅能明确脑积水的存在,还能更精准地发现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细微病变,对于病因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2.腰椎穿刺:可以测定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在80-180mmHO之间,脑积水患者脑脊液压力往往增高。但对于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腰椎穿刺有诱发脑疝的风险,需要谨慎操作。
五、大脑积水的治疗
1.手术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这是临床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利用腹腔的腹膜来吸收脑脊液,从而缓解颅内高压。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脑积水患者。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通过创建第三脑室底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通道,使脑脊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进行吸收,避免了分流术可能带来的一些并发症,如分流管堵塞、感染等,但该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范围。
六、不同人群大脑积水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脑积水需要密切观察头颅变化,一旦发现头颅异常增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由于新生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手术风险和术后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脑积水可能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和智力发育,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和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3.成人:成人患脑积水后,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治疗后颅内压恢复情况以及对认知、运动等功能的影响,在康复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来促进恢复。
4.老年人:老年人患脑积水时,往往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并且要密切关注认知和身体功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