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炎
乳腺炎分为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哺乳期乳腺炎因乳汁淤积、细菌入侵致患侧乳房胀痛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复杂有多种表现,诊断分别通过体格检查等,治疗哺乳期乳腺炎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有药物和手术治疗,预防哺乳期乳腺炎要保持乳头清洁等,预防非哺乳期乳腺炎要注意乳房卫生等。
一、定义
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炎症,可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等类型。哺乳期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非哺乳期乳腺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
二、病因
(一)哺乳期乳腺炎
1.乳汁淤积:乳头发育不良(如过小、内陷等)妨碍哺乳,或婴儿吸乳困难,乳汁不能完全排空,致使乳汁淤积,为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乳汁是理想的培养基,有利于细菌滋生。
2.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腔感染、吸乳或含乳头睡眠,也可使细菌直接侵入乳腺管,上行至腺小叶而致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导管排泄障碍、微生物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导管排泄不畅可能导致分泌物积聚,引发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因素可能使机体对乳腺组织产生异常免疫攻击,从而导致炎症发生。
三、临床表现
(一)哺乳期乳腺炎
1.早期:患侧乳房胀痛,局部皮温升高、压痛,可触及边界不清的硬结,同时可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全身炎症表现。
2.进展期:炎症继续发展,上述症状加重,硬结逐渐增大,疼痛呈搏动性,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3.脓肿形成期:脓肿可自行破溃,或经穿刺引流后流出脓液,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形成慢性乳腺炎,出现反复发作的乳房红肿、疼痛、脓肿等。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1.乳晕下脓肿型:多发生于乳晕周围,表现为乳晕下肿块,伴有疼痛、乳头溢液(可为脓性、血性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内陷等情况。
2.乳腺肿块型:乳房内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肿块可逐渐增大,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房疼痛。
3.乳房脓肿型:乳房出现脓肿,可有红肿、热痛等表现,脓肿可单发或多发。
四、诊断
(一)哺乳期乳腺炎
1.体格检查:检查乳房有无红肿、热痛、硬结及波动感等,同时检查腋窝淋巴结情况。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乳汁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帮助判断乳房内有无脓肿形成及脓肿的位置等。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1.体格检查:了解乳房肿块的大小、位置、质地、活动度等情况,以及有无乳头溢液等。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辅助判断有无炎症反应,乳头溢液涂片检查有助于了解溢液的性质。
3.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B超、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乳腺内病变情况,对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4.病理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检查,是明确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的金标准。
五、治疗原则
(一)哺乳期乳腺炎
1.非手术治疗:早期炎症较轻时,可继续哺乳,通过频繁哺乳、排空乳汁来缓解乳汁淤积。同时可采取局部热敷、理疗等方法促进炎症消退。应用抗生素时,应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等。
2.手术治疗:当形成脓肿时,应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引流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乳管,以免形成乳瘘。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例如,对于感染性因素引起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肿块较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已形成脓肿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肿块切除术等,但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六、预防措施
(一)哺乳期乳腺炎
1.保持乳头清洁:妊娠后期应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如有乳头内陷,可经常挤捏、提拉矫正。
2.正确哺乳: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淤积,可通过按摩、吸奶器等方法排空乳汁。
3.防止乳头损伤:避免婴儿含乳头睡觉,注意婴儿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症。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1.注意乳房卫生:保持乳房清洁,避免乳房受到外伤等。
2.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有乳腺导管扩张等疾病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情进展引发非哺乳期乳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