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方式依肿瘤情况选局部切除术或区段切除术,术前要完善检查、做好患者心理和皮肤准备,手术可选局部、神经阻滞或全身麻醉,具体操作因术式而异,术后要护理伤口、关注病理结果、康复随访,定期复查。
一、手术方式的选择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单发或多发等情况,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
乳腺导管局部切除术:适用于单发、病变较局限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对于病变位于乳晕区附近,且肿瘤较小的患者较为适用。手术时需沿着乳腺导管的走行方向做切口,将含有肿瘤的导管及其周围少量乳腺组织一并切除,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正常乳腺组织,术后乳房外形影响较小。例如,有研究表明,对于单发、直径小于1厘米且位于乳晕区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采用乳腺导管局部切除术,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且能较好地维持乳房外观。
乳腺区段切除术:当肿瘤累及较大范围的乳腺导管,或为多发肿瘤且病变超出乳晕区范围时,多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术。此手术是将肿瘤所在的部分乳腺组织连同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乳腺组织一并切除。比如,若肿瘤分布在某一乳腺区段内,通过该手术可以完整切除病变组织,降低复发风险。研究发现,对于病变范围稍大但仍局限于单个乳腺区段的患者,乳腺区段切除术能有效切除病灶,临床疗效较好。
二、手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钼靶)等。乳腺超声可以清晰显示乳腺导管内的情况,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乳腺钼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等情况有一定优势,有助于全面评估病变。例如,乳腺超声能发现直径2-3毫米的导管内病变,而钼靶可发现一些微小钙化灶,这些钙化灶可能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恶变倾向。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例如,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增加手术出血风险,通过术前检查可以提前发现并进行相应处理。
患者准备
心理准备:患者可能会对手术存在担忧、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手术的必要性、大致过程及预后等情况,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对于年轻女性患者,更要注重心理疏导,因为乳房外观对其心理影响较大。
皮肤准备:手术前需对手术区域的皮肤进行清洁,如清洗乳房等,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一般会用肥皂水清洗手术区域皮肤,范围根据手术范围而定。
三、手术过程
麻醉方式选择:通常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对于病变范围稍大或患者对疼痛较为敏感的情况,也可选用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在手术区域周围,使手术部位痛觉消失;神经阻滞麻醉则是阻滞相关神经,达到相应区域的麻醉效果;全身麻醉适用于复杂手术或患者不能配合局部麻醉等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
以乳腺导管局部切除术为例,首先确定肿瘤的位置,可通过术前标记或术中触诊等方式明确。然后做适当大小的切口,沿乳腺导管方向分离,找到含有肿瘤的导管,将其完整切除,在切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性质。
对于乳腺区段切除术,先确定需要切除的乳腺区段范围,标记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沿着乳腺区段的边界分离乳腺组织,将包含肿瘤的区段乳腺组织切除,同样要仔细操作,保护好周围重要结构,如血管、神经等,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四、手术后注意事项
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一般术后2-3天换药一次,若伤口愈合良好,可适当延长换药间隔时间。例如,若发现伤口有红肿、渗液,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加重。
避免手术区域受到外力碰撞,减少伤口裂开的风险。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要注意保护乳房,穿衣要宽松,避免挤压手术部位。
病理结果观察:患者及家属要关注病理检查结果,若病理提示为恶性,可能需要进一步扩大手术范围等后续治疗;若为良性,也需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因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一定的复发可能。
康复与随访
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进行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术后1周左右可逐步恢复日常轻度活动,如散步等。
定期进行乳腺复查,通常术后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病变。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或哺乳期发现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术后随访要更加密切,因为妊娠、哺乳可能会对乳腺产生影响,需要观察病变有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