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什么意思
脑积水是因各种原因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积聚过多,引发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的病症。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前者多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婴儿期有头颅进行性增大等表现;后者由颅内出血、感染、肿瘤等后天因素引起,成人多有颅内压增高及认知、步态等问题。诊断靠影像学检查(CT、MRI)结合临床表现与体格检查。治疗分非手术(药物、对症支持)和手术(脑脊液分流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分流术适用于多种脑积水但有并发症风险,造瘘术适特定类型且技术要求高。
一、脑积水的分类
1.先天性脑积水
发生机制:多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比如在胚胎时期神经管发育障碍等原因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先天畸形,像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中孔或侧孔闭锁等,这种情况在婴儿中相对常见,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母体受到感染(如病毒感染)、接触某些致畸物质等有关。对于胎儿期发现的先天性脑积水,需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脑积水的进展程度,因为这可能会影响胎儿出生后的神经系统发育,比如可能导致婴儿出生后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等问题。
临床表现:在婴儿早期可能表现为头颅进行性增大,囟门扩大、隆起,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扩张,同时可能伴有落日征(双眼球下转,眼球下半部沉到下眼睑下方,呈现出“落日”样外观),还可能出现发育迟缓、呕吐、嗜睡等症状。
2.后天性脑积水
发生机制:可由多种后天因素引起,例如颅内出血(如新生儿颅内出血、外伤后颅内出血等)、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肿瘤等。颅内出血后血液凝固可能会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颅内感染会导致蛛网膜粘连,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吸收;颅内肿瘤可能会压迫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脊液流通受阻。对于有颅脑外伤病史、颅内感染病史或者发现颅内肿瘤的患者,需要警惕后天性脑积水的发生。比如有颅脑外伤的患者,在伤后一段时间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了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的情况。
临床表现:成人后天性脑积水可能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还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步态不稳等情况,与先天性脑积水在婴儿期的表现有所不同,成人的症状更多与颅内压升高对脑组织的压迫和影响相关。
二、脑积水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脑积水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以及脑组织的情况,能够直观地看到脑室是否扩大,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脑积水以及脑积水的严重程度。例如通过测量脑室的宽度等指标,可以量化脑积水的程度。
头颅MRI:相较于CT,MRI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细微结构异常,对于发现先天性脑积水的早期病变以及后天性脑积水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比如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中脑导水管是否狭窄、蛛网膜下腔是否有粘连等情况。
2.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比如检查头颅大小、囟门情况(对于婴儿)、神经系统体征等,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脑积水以及脑积水的类型等。例如对于婴儿,检查头颅大小,如果头颅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正常婴儿,再结合囟门等情况,就需要进一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明确是否为脑积水。
三、脑积水的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早期轻度脑积水或者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来减少脑脊液的分泌或者减轻脑水肿等。例如可以使用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但药物治疗往往只是暂时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积水的问题。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出现呕吐、头痛等症状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比如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条件。
2.手术治疗
脑脊液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建立脑脊液的分流通道,将过多的脑脊液引流到身体其他部位吸收,比如引流到腹腔、心房等部位。这种手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脑积水,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流方式。例如对于先天性脑积水患儿,可能会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由腹腔的腹膜吸收。但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分流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脑积水,尤其是中脑导水管梗阻引起的脑积水。通过在第三脑室底制造一个瘘口,使脑脊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从而达到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目的。这种手术相对分流术来说,避免了长期使用分流管可能带来的并发症,但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