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腺炎症状多样,包括乳房可触及大小不一、质地较硬、边界或清或不清且可发生在不同部位的肿块;有程度、性质、范围各异的隐痛、胀痛或刺痛等疼痛;乳头有淡黄色、乳白色或血性等多样性状、量可多可少的溢液;乳房皮肤有轻度发红等色泽改变及轻度温度升高等改变;少数患者有低热、全身乏力等相对较轻的全身症状。
慢性乳腺炎症状多样,包括乳房可触及大小不一、质地较硬、边界或清或不清且可发生在不同部位的肿块;有程度、性质、范围各异的隐痛、胀痛或刺痛等疼痛;乳头有淡黄色、乳白色或血性等多样性状、量可多可少的溢液;乳房皮肤有轻度发红等色泽改变及轻度温度升高等改变;少数患者有低热、全身乏力等相对较轻的全身症状
一、乳房肿块
形态与质地:乳房内可触及肿块,肿块大小不一,质地较硬,边界可能不太清晰,与周围组织有一定的粘连,但也有的边界相对较清楚。例如,部分患者的肿块呈结节状,可推动程度因病情而异,有的推动时稍有阻力。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肿块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患病时,肿块特点可能受自身乳腺组织特点影响,青年女性乳腺组织相对致密,肿块可能更不易被察觉;中年女性乳腺组织有一定退变,肿块相对较易触摸到。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乳房肿块相关症状,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内分泌平衡,进而影响乳腺组织状态。
位置:肿块可发生在乳房的不同部位,常见于乳房外上象限,但也可累及其他象限。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既往乳腺炎症病史,那么再次发生慢性乳腺炎时,肿块出现的位置可能与既往炎症累及区域有一定关联。
二、乳房疼痛
疼痛性质: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有的患者疼痛呈间歇性发作,有的则持续存在。在月经周期方面,部分患者的乳房疼痛可能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前疼痛可能加重,月经后有所缓解,这是因为月经周期中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影响乳腺组织,炎症状态下的乳腺对激素变化更敏感。年龄上,中老年女性的疼痛可能相对更隐匿,而年轻女性的疼痛可能更易察觉。生活方式上,过度劳累会使疼痛加重,因为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乳腺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感受。
疼痛范围:疼痛范围可局限于肿块处,也可累及乳房的其他区域,甚至可放射至腋窝、肩部等部位。比如有的患者疼痛除了乳房局部,还会放射到同侧腋窝,导致腋窝区域也有不适感。
三、乳头溢液
溢液性状:乳头可出现溢液,溢液的性状多样,可为淡黄色、乳白色或血性液体。如果是血性溢液,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虽然慢性乳腺炎也可能出现血性溢液,但也不能排除其他更严重疾病的可能。从年龄看,不同年龄段出现血性溢液的临床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出现血性溢液可能更多与炎症等良性病变相关,但也需要进一步排查;老年患者出现血性溢液则需要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生活方式中,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内分泌和乳腺组织状态,间接影响乳头溢液情况。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乳腺外伤史等,可能与乳头溢液的产生有关联。
溢液量:溢液量可多可少,有的仅在挤压乳头时可见少量溢液,有的则可自行溢出。
四、乳房皮肤改变
皮肤色泽:乳房皮肤可能出现色泽改变,如皮肤发红,但一般不像急性乳腺炎那样红肿热痛十分明显,多为轻度的皮肤发红或暗红色改变。年龄较小的患者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皮肤改变可能相对不那么显著;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皮肤改变可能更易被察觉。生活方式中,皮肤卫生状况差可能加重皮肤炎症反应,进而影响皮肤色泽。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皮肤过敏史等,在患慢性乳腺炎时,皮肤改变可能与过敏因素有一定协同作用。
皮肤温度:部分患者乳房皮肤温度可能轻度升高,但一般不如急性乳腺炎时明显,触摸时可感觉比周围正常皮肤温度稍高。
五、全身症状
发热:一般来说,慢性乳腺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很少出现高热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患慢性乳腺炎时,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可能更容易出现发热且体温波动相对较大的情况;老年患者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发热可能不明显或体温升高不显著。生活方式中,营养不良会使患者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本身抵抗力就低,患慢性乳腺炎时全身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相对较重。
乏力:患者可能感到全身乏力,精神状态不佳。不同年龄的患者乏力表现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因为对疾病的关注度高而更易察觉乏力;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就有一些基础的身体机能下降,乏力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正常衰老表现而被忽视。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的人患慢性乳腺炎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乏力症状,因为运动少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