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由脑部疾病或损伤引发,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认知、情感、行为障碍,诊断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及对症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的定义
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是由脑部疾病或损伤导致的精神障碍,包括脑肿瘤、脑血管病、癫痫、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多种脑部病变引发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一)病因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脑器质性病变的类型有所差异,如儿童青少年常见颅脑外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导致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中老年则多因脑血管病、脑肿瘤等引发。老年人脑实质萎缩、血管弹性下降等生理变化使其更易受脑部病变影响出现精神障碍。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某些脑部疾病的发生可能存在性别差异,进而间接影响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不过这并非绝对的致病决定因素。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脑病,属于脑器质性病变范畴,从而引发精神障碍;头部外伤史者发生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如既往有严重头部外伤未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后续脑部可能出现慢性病变影响神经功能,导致精神症状出现。
4.病史因素:有脑部疾病家族史者,其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既往有颅内感染病史者,感染造成的脑部损伤可能在后续引发精神障碍;有癫痫病史且控制不佳的患者,癫痫反复发作对脑部的损伤可能导致精神方面的异常表现。
二、临床表现
1.认知障碍:可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严重时远期记忆力也受影响;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持续专注于某一事物;思维迟缓,反应速度减慢,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等。例如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计算能力下降,无法准确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
2.情感障碍:情绪不稳定,可表现为易激惹,轻微刺激就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情感淡漠,对周围事物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抑郁情绪较为常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如脑肿瘤患者可能出现长期的抑郁状态。
3.行为障碍:可出现怪异行为,如无目的的冲动行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本能行为亢进,如饮食无度等。比如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异常的行为动作,与患病前相比行为模式发生明显改变。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脑部疾病史,包括是否有脑部外伤、肿瘤、脑血管病、感染等病史;了解起病的过程、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脑部病变的关系等。
2.神经系统检查: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肌力、肌张力、反射、感觉等方面的检查,以明确脑部病变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情况。例如通过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单侧肢体肌力下降,可能提示脑部相应区域存在病变。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快速发现脑部的出血、梗死、肿瘤等病变;头颅MRI对脑部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早发现一些细微的脑部病变,如早期的脑缺血病灶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并了解脑部病变的一些相关指标,如颅内感染时脑脊液中细胞数、蛋白等可能出现异常。
四、治疗原则
1.针对脑部原发病的治疗:根据不同的脑部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脑血管病患者根据病情可采取溶栓、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脑肿瘤患者可根据情况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
2.精神症状的对症处理:对于出现的精神症状,如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改善幻觉、妄想等症状,但需谨慎选择药物,充分考虑患者的脑部基础病变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脑部负担或与脑部病变治疗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例如对于有癫痫病史的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抗精神病药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治疗时更应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在药物使用上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认知功能等。同时要关注家长的心理支持,因为儿童患病对家庭的影响较大,家长的情绪和护理方式也会影响患儿的康复。
2.老年患者:老年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注重生活照料,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由于老年人可能存在认知和沟通障碍,医护人员及家属要耐心与患者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需求和精神症状的变化。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出现脑器质性所致精神障碍较为罕见,治疗时需特别谨慎,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多学科协作下,权衡脑部原发病治疗和胎儿安全的关系,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非药物的康复干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