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怎么引起的
膜性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膜性肾病与自身免疫因素中自身抗体介导免疫反应相关,如抗PLA2R抗体等形成免疫复合物致肾小球损伤,部分患者有遗传易感性;继发性膜性肾病可由感染(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梅毒螺旋体,病毒如HBV、HCV)、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药物(金制剂、青霉胺、NSAIDs)、肿瘤等因素引发,相关因素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炎症细胞浸润等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蛋白尿等表现。
一、原发性膜性肾病
(一)自身免疫因素
1.抗体与抗原反应:原发性膜性肾病主要与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关。体内产生的针对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膜抗原的自身抗体,如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抗PLA2R抗体)等,与相应抗原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进而引起膜性肾病。例如,研究发现约80%-90%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PLA2R抗体,该抗体的存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通过与肾小球上皮细胞上的PLA2R结合,启动免疫损伤过程。
2.免疫复合物沉积机制: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皮下或上皮下沉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吸引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出现蛋白尿等临床表现。
(二)遗传因素
部分膜性肾病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膜性肾病的发生相关。例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多态性与膜性肾病的易感性有关,不同HLA基因型的个体对膜性肾病的易患性存在差异。然而,遗传因素在膜性肾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通常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结合环境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发生。
二、继发性膜性肾病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引发继发性膜性肾病。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肾小球损伤。研究发现,在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膜性肾病中,细菌抗原与机体产生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病变。此外,梅毒螺旋体感染也可能导致膜性肾病,梅毒螺旋体相关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肾小球,诱发膜性肾病。
2.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常见病毒因素之一。HBV相关的膜性肾病约占儿童继发性膜性肾病的10%-30%,在成人中也较为常见。HBV的表面抗原、e抗原等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炎症损伤,出现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膜性肾病的表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也可引起膜性肾病,HCV相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其中膜性肾病是SLE肾脏受累的一种病理类型。SLE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损伤,导致膜性肾病。SLE患者中膜性肾病的发生率约为6%-20%,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沉积密切相关。
2.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可能并发膜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形成等有关。相关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膜性肾病。具体机制可能涉及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的沉积、补体激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过程,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功能异常,出现蛋白尿等膜性肾病表现。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继发性膜性肾病。例如,金制剂、青霉胺等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进而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膜性肾病。此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长期使用也可能与膜性肾病的发生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
(四)肿瘤因素
某些肿瘤可伴发膜性肾病。例如,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等实体瘤患者中可出现膜性肾病。肿瘤相关的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肿瘤产生的某些抗原物质诱发机体免疫反应有关。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与机体产生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此外,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时,也可能因治疗相关的免疫反应等因素诱发膜性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