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痉挛是胃部肌肉强烈收缩致上腹部突发剧烈绞痛等症状,常见诱因有饮食因素(过食生冷、暴饮暴食)、胃部疾病影响(胃炎、胃溃疡)、精神因素(长期紧张焦虑);症状为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伴呕血黑便;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需与胆绞痛、心绞痛鉴别;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喝温水、热敷)和就医用药,预防要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治疗胃部疾病。
一、胃痉挛的定义
胃痉挛是胃部肌肉强烈收缩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上腹部突发的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多为绞痛等。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胃部肌肉异常收缩的症状。
二、胃痉挛的常见诱因
1.饮食因素
过食生冷:比如大量食用刚从冰箱取出的冷饮、凉菜等,寒冷刺激会导致胃部血管收缩,进而引起胃痉挛。尤其是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因过食生冷而诱发胃痉挛。儿童若夏季贪食冰镇饮料、冰淇淋等,就可能出现胃痉挛导致的腹痛。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会加重胃部消化负担,引起胃部肌肉不协调收缩,从而引发胃痉挛。成年人若聚餐时暴饮暴食,也可能出现胃痉挛情况。
2.胃部疾病影响
胃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炎,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炎,炎症刺激会使胃黏膜处于敏感状态,容易诱发胃痉挛。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胃炎,比如老年人因胃肠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引发胃炎进而出现胃痉挛。
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存在破损,当胃酸刺激溃疡面时,会引起胃部肌肉痉挛性收缩。不同性别都可能患胃溃疡,男性在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影响下,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患胃溃疡风险相对较高,也更易出现胃痉挛。
3.精神因素
长期紧张焦虑: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状态下,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部的正常功能,导致胃痉挛发生。无论是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大,还是老年人因生活琐事长期焦虑,都可能引发胃痉挛。比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不适应生活节奏变化,长期焦虑,容易出现胃痉挛症状。
三、胃痉挛的症状表现
1.疼痛特点
疼痛部位多集中在上腹部,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表现为突发的绞痛、剧痛等。疼痛发作时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可能会蜷缩身体以缓解疼痛。儿童在发生胃痉挛时,可能会哭闹不止,用手捂住上腹部。
2.伴随症状
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因为胃部强烈收缩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的逆蠕动,从而导致恶心、呕吐。如果胃痉挛是由严重的胃部疾病引起,还可能伴有呕血、黑便等症状,这提示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胃黏膜损伤或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四、胃痉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疼痛性质、诱发因素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过食生冷、暴饮暴食等情况,是否有胃部疾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还会询问家长孩子近期的饮食情况、生活环境变化等。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腹部体格检查,触摸上腹部是否有压痛等情况。一般胃痉挛患者上腹部有明显压痛,但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表现。
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胃部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如胃炎、胃溃疡等;还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
2.鉴别诊断
与胆绞痛鉴别:胆绞痛疼痛多位于右上腹,可向右肩部放射,疼痛性质也较为剧烈,通过B超等检查可以发现胆道系统的病变,如胆结石、胆囊炎等,而胃痉挛疼痛主要在上腹部,与胆绞痛部位不同。
与心绞痛鉴别:心绞痛多位于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疼痛,常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以鉴别,胃痉挛一般无心血管系统的相关表现。
五、胃痉挛的处理与预防
1.处理方法
一般处理:患者可以尝试喝一些温水,温暖胃部,缓解胃痉挛。对于儿童,要注意保暖,用温暖的水袋等热敷上腹部,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就医治疗:如果胃痉挛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药物治疗,如使用解痉止痛药物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药物要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缓解方法,如无效再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
2.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定时定量进食。儿童的饮食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过多冷饮、零食等。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要注意心理调节,比如成年人可以通过适当运动、休闲活动来缓解压力,儿童可以通过家长的引导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
积极治疗胃部疾病:如果患有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减少胃痉挛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治疗胃部疾病的方案可能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老年人患胃溃疡时,用药需考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