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脑震荡
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脑功能障碍的轻型原发性脑损伤,病因包括交通事故碰撞、运动撞击、摔倒等,不同人群致伤因素有别;症状有短暂意识丧失、近事遗忘、头痛头晕等;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清淡饮食等一般治疗和使用止痛、止吐药等药物治疗;多数患者数周可恢复,少数有后遗症;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高风险运动人群、有基础疾病人群需分别注意观察症状、管理基础疾病、避免影响胎儿、加强防护和治疗基础病等。
一、脑震荡的定义
脑震荡是一种轻型的原发性脑损伤,通常是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它是头部外伤中较为常见的情况,其特点在于伤后可出现短暂意识丧失、近事遗忘等表现,并且在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中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二、脑震荡的病因
主要病因是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如交通事故中头部碰撞、运动时头部受到撞击、意外摔倒头部着地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面临的致伤因素有所不同。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容易摔倒或碰撞导致脑震荡;老年人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摔倒的风险增加,更易因摔倒引发脑震荡。从事高风险运动(如拳击、足球等)的人群,头部受伤的概率相对较高。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发作时摔倒可能造成头部受伤引发脑震荡。
三、脑震荡的症状
1.意识障碍: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儿童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家长需密切观察其反应和精神状态。
2.近事遗忘:清醒后对受伤当时及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不能回忆,即逆行性遗忘。遗忘的时间长短可能与脑震荡的严重程度有关。
3.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畏光、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伤后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出现,且不同人群的症状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可能头痛、头晕的症状更为明显,且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方面的改变,如焦虑、抑郁等。
四、脑震荡的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头部受伤的经过、伤后的症状表现等。体格检查主要是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神经系统功能等。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目的是排除颅内其他更严重的损伤,如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更加耐心和谨慎,尽量减少孩子的恐惧和不适。
五、脑震荡的治疗
1.一般治疗:脑震荡患者通常需要卧床休息,减少外界刺激,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脑。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休息环境,有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休息时间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和老年人的恢复时间可能相对较长,需要适当延长休息时间。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可适当使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头痛明显者可使用止痛药物;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使用止吐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特别是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六、脑震荡的预后
大多数脑震荡患者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治疗后可在数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的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称为脑震荡后综合征。年龄较大、受伤前有基础疾病、伤后精神压力较大等因素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对于出现后遗症的患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震荡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影响其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出现精神萎靡、嗜睡、频繁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孩子恢复期间,要避免过早进行剧烈运动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脑震荡后恢复更困难,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避免血压、血糖等指标波动。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老年人再次摔倒。
3.孕妇:孕妇脑震荡后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恢复情况,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和检查方法。同时,孕妇可能会因为担心胎儿的健康而产生焦虑情绪,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4.从事高风险运动人群:这类人群应加强头部防护,如佩戴合适的头盔等。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减少头部受伤的风险。伤后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休息和康复,待完全恢复后再逐渐恢复运动。
5.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癫痫、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脑震荡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在治疗脑震荡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