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粘连是子宫腔等因创伤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致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疾病。发病与手术创伤(育龄女性宫腔操作多、频繁宫腔手术等易致,有宫腔感染病史也易引发)、非手术因素(罕见放射性损伤等)有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育龄女性可致经量减少、闭经,青春期女性可致月经紊乱)、周期性腹痛(术后一月左右突发下腹痉挛性疼痛伴坠胀感)、不孕或反复流产(不孕率超40%)。诊断方法有超声检查(初步判断,受多种因素影响)、子宫输卵管造影(有价值但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宫腔镜检查(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粘连情况)。治疗方式有宫腔镜下粘连分解术(主要方式,术后防再粘连)和药物治疗辅助(用雌激素促内膜修复)。预防需规范宫腔操作(手术遵规范,育龄女性慎操作)、注意术后护理(注意卫生、休息营养,有生育需求按医嘱备孕,有宫腔感染病史者密切关注恢复)。
一、发病原因
1.手术创伤:
年龄与性别影响:育龄期女性因宫腔操作相对较多,如人工流产术、清宫术等,是子宫粘连的高危人群。其中人工流产术是导致子宫粘连最常见的原因,据相关研究,人工流产后发生子宫粘连的概率约为5%-10%。手术过程中,器械对子宫内膜的过度搔刮,会严重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使得子宫肌层暴露,进而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宫腔粘连。
生活方式相关:频繁进行宫腔手术操作、不注意术后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子宫粘连的发生风险。例如,多次进行人工流产,子宫内膜反复受损,修复困难,更容易引发粘连。
病史因素:有宫腔感染病史的女性,如产后或流产后感染,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子宫内膜,破坏子宫内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也容易导致子宫粘连。
2.非手术因素:罕见的如放射性损伤等也可能导致子宫粘连,但相对手术创伤因素来说发生率极低。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
年龄与性别差异体现:育龄期女性若发生子宫粘连,可能出现月经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闭经。这是因为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使得子宫内膜面积减少,经血排出受阻。对于青春期女性,子宫粘连可能影响月经的正常周期和经量,导致月经紊乱,需要引起重视。
病史关联:有宫腔手术史或宫腔感染史的女性出现月经异常时,要高度怀疑子宫粘连的可能。
2.周期性腹痛:一般在人工流产或刮宫术后一个月左右,出现突发性下腹痉挛性疼痛,有些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肛门坠胀感。这是由于宫腔粘连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刺激子宫收缩引起的。
3.不孕或反复流产:子宫粘连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可能导致不孕,或者即使怀孕,也容易发生反复流产。据统计,子宫粘连患者中不孕率可高达40%以上。
三、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检查特点: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初步判断宫腔内情况。超声下可见宫腔线不清晰,宫腔内可能有液性暗区或不均质回声,提示可能存在宫腔粘连。但超声检查的准确性会受到操作者经验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年龄与性别影响: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超声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的子宫粘连超声表现需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
2.子宫输卵管造影:通过向宫腔内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宫腔内的充盈情况及输卵管的通畅程度。如果宫腔形态不规则,有充盈缺损等情况,提示子宫粘连。该检查对子宫粘连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
3.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粘连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粘连的部位、范围、程度及粘连组织的外观等。通过宫腔镜检查能够清晰地看到粘连的具体情况,如膜性粘连、纤维肌性粘连等,并可进行相应的评估和记录。
四、治疗方式
1.宫腔镜下粘连分解术:通过宫腔镜器械将粘连组织分离,恢复宫腔的正常形态。这是目前治疗子宫粘连的主要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术后需要防止再次粘连,常需要放置宫内节育器或使用球囊扩张等方法来预防。
2.药物治疗辅助:术后可能会使用雌激素等药物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雌激素可以刺激子宫内膜增生,有助于受损子宫内膜的修复,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五、预防措施
1.规范宫腔操作:
手术过程要求:医疗机构在进行人工流产、清宫等宫腔手术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过度搔刮子宫内膜。手术者要熟练操作,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
年龄与性别相关注意:对于育龄期女性,尤其是多次进行宫腔手术的女性,更要谨慎操作,降低子宫粘连的发生风险。
2.注意术后护理:
生活方式建议:术后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术后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备孕等相关处理,减少子宫粘连对生育的影响。
病史相关预防:有宫腔感染病史的女性,在术后要密切关注身体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预防子宫粘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