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可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中药灌肠治疗,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治疗时有不同注意事项,中药内服分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型辨证论治,针灸推拿包括体针、耳针、腹部及背部推拿,中药灌肠用清热燥湿、健脾益气药保留灌肠,特殊人群治疗需依自身情况调整。
一、中药内服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型: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致脾胃虚弱,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腹胀等。治以健脾益气,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该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湿,砂仁理气醒脾,桔梗宣肺利气,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免疫功能等。
2.脾肾阳虚型:患者多有久病不愈,累及肾阳,症见黎明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等。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四神丸中补骨脂补肾阳,肉豆蔻温脾涩肠,五味子补肾涩肠,吴茱萸温阳散寒;附子理中汤中附子温补肾阳,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健脾温中,诸药合用可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研究发现其对肠道炎症有抑制作用,能减轻肠道黏膜的炎性损伤。
3.肝郁脾虚型:常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症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志抑郁等。治以疏肝健脾,方选痛泻要方加减,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四药相配,可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肝脾调和,痛泻自止,现代研究显示其能调节肠道运动功能,改善肠道痉挛状态。
二、针灸推拿治疗
(一)针灸治疗
1.体针:选取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天枢等穴位。脾俞、胃俞、大肠俞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可调理大肠气机。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刺激强度和留针时间,一般留针15-30分钟,具有调节肠道气血、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缓解慢性结肠炎的症状。
2.耳针:选取大肠、小肠、脾、胃、肝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定期按压,通过刺激耳穴反射区,调节相应脏腑功能。耳针治疗可起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微循环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慢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等症状,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
(二)推拿治疗
1.腹部推拿: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掌揉法在腹部顺时针方向揉动,约5-10分钟,以神阙、关元为重点,然后用摩法摩腹,约10分钟,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再用按揉法按揉天枢、大横等穴位,每穴约1-2分钟,能调理肠道气机。对于小儿慢性结肠炎患者,推拿时手法要轻柔,根据小儿的年龄、体质等调整力度,通过腹部推拿可增强脾胃功能,调节肠道气血运行,缓解腹泻等症状。
2.背部推拿: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滚法在背部膀胱经循行部位施术,从肩部至腰部,约5-10分钟,然后用按揉法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位,每穴约1-2分钟,可疏通背部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有一定辅助作用。
三、中药灌肠治疗
采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常用药物有白头翁、黄柏、黄连、苦参等清热燥湿之品,以及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之药。将药物煎成一定浓度的药液,温度适宜后,患者取左侧卧位,缓慢注入直肠,保留时间不少于30分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病变部位,发挥清热燥湿、消炎止痛、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可改善肠道局部炎症状态,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临床研究显示中药灌肠对慢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结肠炎患者在中医治疗时,针灸推拿要特别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刺激。中药内服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较弱。灌肠治疗时要安抚儿童情绪,确保药液顺利保留,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处理。
(二)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结肠炎患者体质较弱,在中医治疗中要注意药物的选用需兼顾其脏腑功能衰退的特点。针灸推拿时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手法力度和刺激量。中药内服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的影响,灌肠治疗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肠道黏膜,且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排便情况和全身状况。
(三)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进行针灸治疗时,要避开腰骶部等穴位,以防引起月经不调等情况。中药治疗要考虑月经周期对药物疗效的影响,灌肠治疗时要注意月经情况,避免在月经期间进行可能影响月经的操作。同时,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情志调节,因为情志因素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结肠炎的影响较为明显,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