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萎缩是怎么回事
双肾萎缩是双肾体积缩小、实质变薄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遗传性肾病、梗阻性肾病等;临床表现包括肾功能减退、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高血压等;诊断靠影像学(超声、CT或MRI)和实验室(肾功能、尿常规)检查;治疗需针对基础疾病、延缓肾功能恶化,严重时行肾脏替代治疗;预后与原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有关,早期积极治疗可延缓进程,否则预后差,不同年龄预后有差异。
一、常见病因
1.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的肾小球炎症会逐渐破坏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组织纤维化、萎缩。多见于各年龄段人群,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长期高盐饮食、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肾炎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肾萎缩情况。
2.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进而引起肾脏萎缩。多见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相对更易发生,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显著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高脂饮食等会加重病情发展。
3.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时,会累及肾脏微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等病变,最终引起双肾萎缩。常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糖尿病肾病及肾萎缩的发生几率。
4.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等遗传性肾脏疾病,基因缺陷导致肾脏出现结构异常和进行性损伤,逐渐发展为双肾萎缩。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特别关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遗传因素起关键作用。
5.梗阻性肾病: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导致尿液排出受阻,长期梗阻会引起肾积水,进而损害肾实质,导致双肾萎缩。各年龄段均可因相应梗阻因素发病,男性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相对更易出现尿路梗阻相关肾萎缩情况,不良生活方式一般不是直接病因,但可能影响整体健康加重病情。
二、临床表现
1.肾功能减退表现: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肾脏功能下降,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成人则以全身不适症状为主。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可能出现水肿或脱水、高钾或低钾血症、酸中毒等情况。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脱水则有口渴、尿量减少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和表现形式有差异,儿童更易出现因电解质紊乱导致的精神状态改变等情况。
3.高血压表现:部分双肾萎缩患者会出现高血压,且可能较为顽固,难以控制,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高血压相关并发症而加重病情。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双肾的大小、形态、实质厚度等,是初步筛查双肾萎缩的常用方法。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肾脏大小有一定参考范围,儿童肾脏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通过超声测量双肾长径等指标来判断是否萎缩。
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结构,对于诊断双肾萎缩及明确病因有重要价值。可以准确评估肾脏实质厚度、有无占位等情况,各年龄段均可进行该项检查,但儿童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
2.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血清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不同年龄人群的肾功能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肾功能指标与成人有差异,需依据儿童相应参考范围进行判断。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有助于辅助诊断肾脏疾病及评估病情,不同年龄段尿常规的正常指标有区别,儿童尿常规检查需特别注意留取标本的规范性等问题。
四、治疗原则
1.治疗基础疾病:针对引起双肾萎缩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控制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蛋白尿、血尿,严格控制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血压,使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达标等。不同病因的治疗有其特定的医疗规范,需遵循相应的临床指南进行。
2.延缓肾功能恶化:使用一些药物等延缓肾损害进展,如应用ACEI或ARB类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严格遵循临床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加重肾脏负担。
3.肾脏替代治疗:当双肾萎缩导致肾功能严重衰竭时,可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不同治疗方式有其适应人群和注意事项,需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肾移植需充分考虑免疫排斥等多方面因素。
五、预后情况
双肾萎缩的预后与原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如果能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能延缓肾功能恶化进程;但如果病情发现较晚,肾功能损害严重,预后相对较差,可能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长期透析或肾移植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生长发育等因素面临更多挑战,成人患者则根据自身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