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抑郁症的原因有哪些
抑郁症的发生受遗传、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心理社会、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亲属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神经递质中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异常与发病相关,神经内分泌里HPA轴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引发,重大生活事件、长期慢性应激、特定人格易致患病,儿童青少年、中年人群、老年人因不同阶段特点易患,女性因生理特点及社会因素患病人数相对更多。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亲属患抑郁症的风险会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患抑郁症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提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易感性。
二、神经递质因素
1.血清素(5-羟色胺):血清素在调节情绪、睡眠、食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血清素水平降低时,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例如,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血清素转运体功能存在异常,使得血清素的再摄取增加,导致突触间隙中的血清素含量减少,从而影响情绪调节功能。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一种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它参与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和情绪调节。当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时,可能会引发抑郁症。例如,一些抗抑郁药物通过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来发挥治疗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去甲肾上腺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重要性。
3.多巴胺:多巴胺与奖赏机制、动机等有关。抑郁症患者的多巴胺系统也可能存在功能异常。研究发现,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抑郁症状。
三、神经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抑郁症患者常存在HPA轴功能亢进的情况。正常情况下,HPA轴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通过分泌皮质醇等激素来调节身体的生理状态。但在抑郁症患者中,HPA轴过度激活,导致皮质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对大脑的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和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抑郁症。例如,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的个体,HPA轴功能失调,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2.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激素与情绪调节也密切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等症状。有研究显示,约10%-20%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通过调整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抑郁症状。
四、心理社会因素
1.重大生活事件:经历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例如,一项研究追踪了经历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的人群,发现其中一部分人在灾后出现了抑郁症状,这是因为重大生活事件给个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引发抑郁情绪。
2.长期慢性应激: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环境中,如长期的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等,也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慢性应激会持续激活机体的应激系统,使得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情绪调节。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且工作环境压抑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相对较高。
3.人格因素:某些人格特质也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例如,神经质人格的人往往情绪不稳定,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对压力的耐受性较差,因此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具有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特点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五、年龄因素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和心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例如,学业成绩不理想、与同伴发生冲突等都可能成为引发抑郁的因素。而且,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压力事件,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发展为抑郁症。
2.中年人群:中年时期往往承担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工作上可能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家庭中需要照顾老人和子女,经济压力也较大。这些多重压力容易导致中年人群出现抑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就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3.老年人:老年人面临着身体机能衰退、社会角色转变、亲友离世等问题。例如,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交圈子缩小等都可能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疾病的痛苦和对健康的担忧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容易引发抑郁症。
六、性别因素
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相对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产后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较大变化。例如,产后抑郁症较为常见,产后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以及照顾新生儿的压力等因素,使得女性在产后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此外,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更多的压力和不平等对待等情况,也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