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萎缩怎么治疗
慢性肾萎缩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如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等分别处理;一般治疗有饮食调整(限制蛋白质、盐分、磷摄入)和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并发症治疗包括纠正贫血、控制高血压、治疗肾性骨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时考虑肾脏替代治疗,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不同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治疗
慢性肾萎缩的治疗首先要针对其原发病因进行处理。例如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慢性肾萎缩,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来控制肾小球肾炎的进展,如存在免疫炎症反应时,可能会涉及到免疫抑制相关治疗(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判断);若是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导致的慢性肾萎缩,则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萎缩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以减缓肾萎缩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慢性肾萎缩,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以及合适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等使血糖达标,从而延缓肾脏病变进展。
二、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合理安排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慢性肾萎缩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在30-60ml/min时,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6-0.8g/(kg·d),且以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为主,这样可以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限制在3-5g以内,避免加重水钠潴留,对于有水肿或高血压的患者更为重要,因为水钠潴留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不利于肾萎缩的控制。
控制磷摄入:慢性肾萎缩患者常伴有磷代谢紊乱,要限制含磷高的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坚果等,可通过使用磷结合剂等药物来帮助控制血磷水平,因为高磷血症会影响钙磷代谢,加重肾性骨病等并发症,进而影响肾脏病情。
2.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加重肾脏损害,而过量饮酒也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慢性肾萎缩患者应严格戒烟限酒。
适当运动: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但运动强度和时间需根据患者的肾功能、体力等情况合理安排,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老年患者,运动更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身体损伤。
三、并发症治疗
1.纠正贫血:慢性肾萎缩患者常伴有肾性贫血,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同时补充铁剂等,如口服或静脉补充铁剂,以改善贫血状况,纠正贫血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机体的代谢功能,但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对于儿童患者,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注意药物剂量和监测相关指标。
2.控制高血压:除了前面提到的针对病因控制血压外,还可使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能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血钾、血肌酐等指标,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高血钾患者等要慎用。对于妊娠期等特殊人群,使用降压药物更要谨慎,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合适的降压方案。
3.治疗肾性骨病:慢性肾萎缩患者由于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缺乏等可导致肾性骨病。要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如碳酸钙、骨化三醇等,同时调整磷的摄入和使用磷结合剂来维持钙磷平衡,以预防和治疗肾性骨病。对于儿童患者,肾性骨病的治疗需要特别关注骨骼的正常发育,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补充相关药物,并定期监测骨骼发育情况。
四、肾脏替代治疗
当慢性肾萎缩患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时,需要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
1.血液透析:通过机器过滤血液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一般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治疗,如每周2-3次,每次4-5小时左右。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要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如临时或长期的中心静脉导管、动静脉内瘘等,并要注意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安抚和营养支持等。
2.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向腹腔内灌注透析液来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多余水分,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操作,但需要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其身体状况和透析过程中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但需要进行组织配型等一系列严格的评估,术后还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移植肾排斥反应。对于儿童肾移植患者,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免疫抑制剂对儿童生长、感染等方面的影响,密切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