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和拉肚子的区别有哪些
腹泻与拉肚子本质相同,均指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质稀薄等症状。其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和非感染因素(饮食、药物、肠道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等)。症状表现为排便频率增加、粪便性状改变及可能伴随的腹痛等不适,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选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要与其他引起排便改变的疾病区分,拉肚子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同腹泻。
一、概念定义方面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肠道分泌增多、吸收障碍、肠蠕动过快等多种因素。例如感染性腹泻多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导致肠道黏膜炎症,使肠道分泌增加、吸收功能紊乱而引发腹泻。
拉肚子:是民间对腹泻症状比较通俗的说法,和腹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症状表现,只是表述方式不同,通常也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等情况,但相对来说在医学专业表述上更偏向日常口语化描述。
二、病因方面
腹泻的常见病因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感染肠道可引起腹泻;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较为常见,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导致肠道感染引发腹泻;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感染肠道也会引起腹泻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受病毒、寄生虫感染引发腹泻,而老年人可能因肠道功能减退等因素,细菌感染相对更常见。
非感染因素:饮食因素,如食用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食用变质食物等,可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化疗药物等可能引起腹泻不良反应;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多与自身免疫、肠道动力异常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患病,肠易激综合征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多见,而炎症性肠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引起腹泻等症状。
拉肚子的病因:其实就是腹泻的病因,因为拉肚子就是腹泻的通俗说法,所以其病因和上述腹泻的病因是一致的,无论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的情况,都可以统称为拉肚子的病因。
三、症状表现方面
腹泻的症状表现
排便频率明显增加,急性腹泻可能每天排便十余次甚至更多,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慢性腹泻一般排便次数相对急性腹泻稍少,但也可每日数次,粪便多为糊状,可能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伴随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如感染性腹泻多伴有发热,炎症性肠病引起的腹泻可能伴有腹痛、体重下降等,老年人患腹泻时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发热等感染表现可能不典型,而儿童患腹泻时可能因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更易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表现。
拉肚子的症状表现:和腹泻的症状表现完全相同,也是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以及可能伴随的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不同人群因个体差异在症状表现的具体程度和伴随表现上可能会有不同,比如女性在月经期可能因盆腔充血等因素,若发生拉肚子情况,腹痛等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取决于具体的病因等情况。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腹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腹泻的频率、粪便的性状、伴随症状等,还会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如有无压痛、包块等,然后会根据情况选择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出血等情况;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类型;对于怀疑有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等,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不同年龄阶段诊断时需考虑的重点有所不同,儿童腹泻需要重点排查是否有病毒感染、喂养不当等因素,老年人则要警惕肿瘤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引起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改变的疾病相鉴别,如肠结核,常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结肠镜检查可见回盲部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典型表现;结肠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可有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结肠镜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拉肚子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由于拉肚子就是腹泻的通俗说法,所以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和腹泻完全一致,都是通过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并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在不同人群诊断时同样要考虑相应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