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痉挛是胃部肌肉强烈收缩致上腹部突发剧烈疼痛且常伴恶心呕吐等,其常见原因有饮食因素(进食过冷过热或刺激性食物、食物过敏不耐受)、胃部疾病(胃炎、胃溃疡)、精神因素(长期紧张焦虑压力大)、其他因素(腹部受凉、剧烈运动);诊断通过询问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胃镜、血常规等);处理包括一般处理(放松身体取舒适体位)和用缓解痉挛药物(儿童需谨慎);预防要合理饮食、注意腹部保暖、调节精神状态。
胃痉挛是胃部肌肉强烈收缩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突发的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引发胃痉挛的常见原因
1.饮食因素
进食过冷、过热或刺激性食物:例如大量饮用冰饮、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部肌肉应激性收缩,从而引发胃痉挛。年轻人如果经常暴饮暴食、进食不规律,或者偏好刺激性饮食,就更容易因饮食因素诱发胃痉挛;对于儿童来说,若家长未合理控制其饮食,让孩子过多食用冷饮、辣条等,也易引发胃痉挛。
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部分人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进食含有乳糖的食物后,胃部可能出现不适反应,进而引发胃痉挛。不同年龄人群因饮食结构差异,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情况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对牛奶蛋白过敏,成年人可能对海鲜等食物过敏而引发胃痉挛。
2.胃部疾病
胃炎:急、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处于炎症状态,受到刺激后容易发生痉挛。例如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时,胃黏膜长期受到病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刺激,胃痉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胃炎,老年人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慢性胃炎并引发胃痉挛;儿童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也可能患上胃炎导致胃痉挛。
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存在溃疡病灶,当胃酸刺激溃疡面时,会引起胃部肌肉收缩,导致胃痉挛。胃溃疡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且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有胃溃疡病史的人更容易反复出现胃痉挛情况。
3.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这些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部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部肌肉紧张,引发胃痉挛。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成年人,如白领阶层,由于精神长期紧张,胃痉挛的发生率可能增加;儿童如果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环境不和谐等,也可能因精神因素诱发胃痉挛。
4.其他因素
腹部受凉:比如夜间睡眠时腹部暴露在外,或天气寒冷时未做好腹部保暖,寒冷刺激会导致胃部肌肉收缩,引起胃痉挛。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腹部受凉引发胃痉挛,老年人和儿童的耐寒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受到寒冷刺激而出现胃痉挛。
剧烈运动:在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或者运动时胃肠道血液供应相对减少等情况,都可能引发胃痉挛。年轻人运动强度较大时,如果不注意运动后的饮食和身体调整,较易出现胃痉挛;儿童在剧烈玩耍后也可能因类似原因发生胃痉挛。
二、胃痉挛的诊断方法
1.症状表现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上腹部疼痛的发作情况,包括疼痛的起始时间、疼痛的性质(是绞痛、刺痛还是其他)、疼痛的程度、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以及近期的饮食情况、精神状态等。通过这些症状表现的询问来初步判断是否为胃痉挛。不同年龄患者描述症状的清晰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不能准确描述疼痛性质等情况,需要家长辅助提供详细信息。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的体格检查,触摸上腹部,了解是否有压痛等情况,但胃痉挛时体格检查可能没有特异性的阳性体征,不过可以帮助排除其他腹部器质性病变。
3.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胃痉挛通过症状等即可初步诊断,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胃部疾病,可能会建议进行胃镜检查,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查看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等病变;也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但血常规对于胃痉挛的诊断不是特异性的。
三、胃痉挛的处理及预防
1.处理方法
一般处理:当发生胃痉挛时,患者可以尝试让身体放松,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弯腰屈膝卧位等,有时可能会缓解疼痛。对于儿童,家长可以轻轻安抚孩子,帮助其放松腹部肌肉。
缓解痉挛药物:可以使用一些缓解胃痉挛的药物,如颠茄片等,但需注意儿童应谨慎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的舒适体位等缓解方式。
2.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进食过冷、过热、过辣等刺激性食物。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应符合其生长发育或身体状况需求,婴幼儿的饮食要注意卫生和营养均衡,老年人的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注意腹部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避免腹部受凉。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重视腹部保暖,防止因受凉引发胃痉挛。
调节精神状态:保持心情舒畅,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进行放松训练、培养兴趣爱好等。成年人可以通过运动、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儿童可以通过玩耍、与家人沟通等方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降低胃痉挛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