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肿瘤手术前要做哪些检查
脊髓肿瘤的诊断涉及影像学检查(包括MRI和CT)、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包括心肺功能检查和凝血功能检查),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脊髓肿瘤的诊断、手术评估等提供信息,不同患者情况不同检查有相应考虑及。
一、影像学检查
1.磁共振成像(MRI)
意义:MRI是脊髓肿瘤术前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对脊髓、神经组织等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能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脊髓、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例如,通过T1加权、T2加权及增强扫描等序列,能明确肿瘤是囊性、实性还是囊实性,以及肿瘤的血供情况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MRI都能较好地获取脊髓肿瘤相关信息,若患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可能会影响MRI检查,但一般会先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
:一般需要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平扫可初步观察脊髓及周围组织的形态结构,增强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和血供,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意义:CT对于显示脊髓肿瘤周围的骨质结构有优势,如能明确肿瘤是否侵犯椎骨、椎弓根等骨质结构。对于有脊柱外伤等病史的患者,CT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骨质的破坏情况等。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把控,一般会在保障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辐射影响。
:通常进行脊柱的CT平扫,必要时可进行三维重建,以更直观地显示骨质的病变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意义: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和形态。对于脊髓肿瘤患者,血常规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血常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参考值进行判断。如果患者存在感染,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升高;贫血患者则可能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等。
:主要检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2.生化检查
意义: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项目的检测。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对于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以及术后可能的药物代谢等有重要意义。电解质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如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水平,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恢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饮酒者可能肝功能会有一定影响,医生会结合这些情况综合判断。
:检测项目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钾、钠、氯等。
三、神经系统检查
1.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意义:通过对患者的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射等方面进行检查,了解神经系统受损的程度和范围。例如,检查患者肢体的肌力是否正常,是0级到5级中的哪一级,感觉检查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感觉减退、过敏等情况,反射检查能判断神经反射是否正常。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检查时需要更耐心和细致。
:检查包括肌力测试(如让患者活动肢体,评估肌肉力量)、感觉检查(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检查,如痛觉、触觉、位置觉等)、肌张力检查(触摸肌肉感受其紧张度)、反射检查(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
2.神经电生理检查
意义:神经电生理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等,可以辅助评估神经的功能状态。对于脊髓肿瘤患者,能帮助判断肿瘤对神经的影响程度,如是否存在神经损伤及其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时,需要根据其年龄特点调整检查参数等。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检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肌电图则可以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情况,通过分析这些电生理指标来评估神经和肌肉的功能。
四、其他相关检查
1.心肺功能检查
意义:对于拟行脊髓肿瘤手术的患者,心肺功能检查是必要的。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有助于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例如,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心肺康复等准备。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心肺功能正常参考值不同,如老年人心肺功能通常会有所下降,医生会结合这些情况综合评估手术风险。
:包括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的节律、心肌供血等情况)、胸部X线或CT检查(了解肺部的情况,如是否存在肺部感染、肺气肿等)、肺功能检查(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或有长期吸烟等生活方式的患者,肺功能检查尤为重要,可评估患者的通气功能等)。
2.凝血功能检查
意义: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手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评估很重要。如果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纠正等处理。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出血性疾病等病史,凝血功能检查更为关键。
:检测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