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早期流产是怎么回事
孕早期流产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的终止妊娠情况,分早期和晚期流产。常见原因有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等)、母体因素(全身性疾病、生殖器官异常、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等)、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腹痛。诊断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妊娠试验等。类型有先兆流产(卧床休息等保胎)、难免流产(尽早排出胚胎胎盘)、不全流产(清宫等清除残留)、完全流产(无感染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流产后一般人群要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外阴清洁等,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有基础疾病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孕早期流产的常见原因
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无论是精子还是卵子染色体异常,都可能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引发流产。例如,高龄孕妇的卵子染色体发生异常的概率增加,其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高热疾病、严重贫血或心力衰竭、慢性肝肾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时,可导致胚胎缺氧、发育异常,进而引起流产。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生殖器官异常:子宫畸形(如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子宫肿瘤(如黏膜下子宫肌瘤)等可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导致流产。例如,黏膜下子宫肌瘤会占据宫腔空间,影响胚胎的生长环境。
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可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和胚胎的着床及发育;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等内分泌疾病也与孕早期流产相关。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胚胎的神经发育和生长。
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同种免疫异常等可导致母体对胚胎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从而引起流产。例如,母体存在抗磷脂抗体时,可影响胎盘血管的血栓形成和修复,导致胎盘供血不足。
不良生活方式:过量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孕早期流产的风险。吸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影响胎盘血液循环,酗酒会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引发流产。
孕早期流产的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妊娠早期流产者,先出现阴道流血,然后出现腹痛。胚胎分离及宫腔内存有的血块刺激子宫收缩,出现阵发性下腹部疼痛,特点是阴道流血往往出现在腹痛之前。
腹痛:胚胎完全剥离排出后,子宫收缩,血窦关闭,出血停止。
孕早期流产的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停经时间、既往妊娠史等。
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妇科检查,了解宫颈口是否扩张、有无妊娠物堵塞等。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可以确定胚胎是否存活,有无胎心搏动,还可协助诊断流产的类型,如先兆流产、难免流产等。
妊娠试验:血、尿hCG测定对判断妊娠情况及预后有一定价值。如果hCG水平持续不升或下降,提示妊娠预后不良。
孕早期流产的类型及处理
先兆流产:表现为停经后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处理上应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必要时给予黄体酮等药物保胎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超声及hCG水平。
难免流产: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剧,或出现阴道流液(胎膜破裂)。妇科检查宫颈口已扩张,有时可见胚胎组织或胎囊堵塞于宫颈口内,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基本相符或略小。一旦确诊难免流产,应尽早使胚胎及胎盘组织完全排出,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不全流产:部分妊娠物排出宫腔,还有部分残留于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量出血,甚至发生休克。妇科检查见宫颈口已扩张,宫颈口有妊娠物堵塞及持续性血液流出,子宫小于停经周数。治疗应尽快行清宫术或刮宫术,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
完全流产:妊娠物已全部排出,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妇科检查宫颈口已关闭,子宫接近正常大小。完全流产如果没有感染征象,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孕早期流产后的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流产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一般建议休息2-3周。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身体恢复。保持外阴清洁卫生,勤换卫生巾,术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防止感染。
特殊人群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流产后身体恢复相对较慢,更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此外,高龄孕妇再次妊娠时要更加注重产前检查,加强孕期监测。
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如果孕妇本身患有全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疾病,流产后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以减少再次流产的风险。例如,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孕妇,流产后要继续服用甲状腺素片,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