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症是儿童时期常见情绪障碍,6岁前起病,情绪方面分离前担忧、分离时爆发、分离后低落,行为方面黏人、拒上学,遗传、家庭环境等是病因,诊断需症状持续超4周、影响生活且排除他病,对儿童自身有学业、社交等影响,家庭可培养独立等,学校可营造氛围等应对。
一、定义
分离焦虑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指儿童与亲近的人(通常是主要抚养者,如父母)分离时,出现过度的焦虑情绪反应。一般多起病于6岁以前。
二、症状表现
1.情绪方面
分离前:表现出过度担忧即将与依恋对象分离,如孩子可能会反复询问父母何时离开、何时回来,对分离事件持续感到不安,担心自己或依恋对象会受到伤害等。
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如大哭大闹、发脾气、抗拒分离等,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伴随情绪的爆发。
分离后:持续沉浸在分离带来的焦虑中,可能表现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也提不起兴趣,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如难以入睡、睡眠中频繁惊醒等情况。
2.行为方面
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黏人现象加重,一直想要待在依恋对象身边,不敢独自去做一些事情,比如不敢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不敢去幼儿园等。还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拒绝上学的行为,以各种理由抗拒去学校,因为担心与父母分离。
三、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焦虑相关障碍的病史,那么孩子患分离焦虑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会影响个体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例如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等,使个体更容易出现焦虑相关的情绪反应。
2.家庭环境因素
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导致孩子缺乏独立应对分离情境的能力和信心,当真正面临分离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例如,孩子一直由父母陪伴,从未独自离开过父母一段时间,当要上幼儿园等需要与父母分离时,就容易出现分离焦虑。
父母本身的焦虑特质:如果父母本身就容易焦虑,并且在孩子面前经常表现出对分离等情境的担忧情绪,那么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从而更容易患上分离焦虑症。
3.个性特点
一些孩子本身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这类孩子在面对与依恋对象分离这种情境时,更难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出现过度的焦虑反应。比如,在新的环境中,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相比外向开朗的孩子,可能更难以适应与熟悉的人分离的情况。
4.生活事件影响
突然的生活变化,如搬家、家庭成员的重病或离世、换幼儿园或学校等,都可能成为引发分离焦虑症的诱因。例如,孩子原本在熟悉的幼儿园生活,突然换到一个新的幼儿园,周围都是陌生的环境和人,同时与熟悉的老师和小伙伴分离,就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分离焦虑。
四、诊断标准
1.症状持续时间
儿童的分离焦虑情绪必须持续至少4周以上。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可能是正常的适应过程中的情绪反应,而不是分离焦虑症。例如,孩子刚进入新环境的最初几天出现一些焦虑情绪,但在1-2周内逐渐缓解,就不属于分离焦虑症的范畴。
2.症状严重程度
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表现较为强烈,已经明显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等方面。比如,因为严重的分离焦虑而拒绝上学,导致学业受到影响;或者因为过度黏人,无法与其他小朋友正常交往等。
3.排除其他疾病
需要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例如,通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精神心理评估,排除由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障碍引起的类似分离焦虑的表现,以及排除由于躯体疾病导致孩子身体不适而出现类似焦虑情绪的情况。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以儿童为例)
1.对儿童自身的影响
学业方面:严重的分离焦虑会导致孩子拒绝上学,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的学业落后,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影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社交方面:过度黏人等分离焦虑的表现会使孩子难以与其他小朋友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影响社交技能的发展,导致孩子在同伴群体中被孤立等情况。
心理健康方面:长期的分离焦虑如果不得到有效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其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2.应对建议
家庭方面: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安全感,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可以从短时间的分离开始训练孩子,比如先让孩子独自在房间待10-15分钟,然后逐渐延长时间,同时在孩子成功适应分离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父母自身也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表现出对分离的担忧,为孩子树立一个情绪稳定、能够正确应对分离的榜样。
学校方面:幼儿园或学校的老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接纳,营造温暖、友好的班级氛围,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可以让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转移孩子对与父母分离的注意力,逐步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例如,开展一些小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同伴的陪伴和乐趣,从而减少对父母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