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是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等;可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及肾功能检查评估;治疗需针对基础疾病,如控制肾炎、血压、血糖等,还可饮食调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终末期需肾脏替代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肾萎缩各有注意事项。
一、肾萎缩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肾萎缩是指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其常见病因包括:
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的肾小球炎症会逐渐破坏肾小球结构,影响肾脏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肾萎缩,多见于有长期肾炎病史且未有效控制病情的人群。
高血压肾损害:高血压患者若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肾脏小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逐步发展为肾萎缩,尤其常见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且血压波动较大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高血糖会损伤肾脏微血管,引起肾脏病变,最终导致肾萎缩,在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中较为多见。
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胚胎时期肾脏发育异常导致肾脏体积较小,功能相对不足,出生后即存在肾萎缩情况,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
肾动脉狭窄: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血供减少,影响肾脏功能,逐渐出现肾萎缩,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导致肾动脉狭窄的患者。
二、肾萎缩的评估与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测量肾脏的大小、皮质厚度等,通过双肾体积对比等评估肾萎缩情况,方便快捷且无辐射,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定期筛查。
CT或MRI检查:能更精确地显示肾脏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对于判断肾萎缩的程度、病因等有重要价值,尤其在鉴别肾脏占位性病变等情况时作用突出。
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肾萎缩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会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肾萎缩严重程度相关。
肾小球滤过率(GFR)估算:通过公式计算GFR,能更准确评估肾脏整体功能状态,对于判断肾萎缩患者的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三、肾萎缩的治疗原则
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积极控制蛋白尿等,可根据病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如患者无禁忌证,这类药物有助于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需密切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变化,尤其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高血压肾损害:严格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使血压平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血压控制可更严格,但要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肾脏灌注。
糖尿病肾病:严格控制血糖,采用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达标,同时应用ACEI/ARB类药物延缓肾病进展,注意监测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发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
延缓肾萎缩进展
饮食调整: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萎缩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适量摄入瘦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减少植物蛋白摄入,同时保证热量供应,可多吃碳水化合物,如米、面等,以满足机体能量需求,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还需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及种类。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时,如高钾血症,要限制含钾高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可使用药物纠正;对于低钠血症等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肾脏替代治疗
当肾萎缩发展到终末期肾病阶段:即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出现严重的尿毒症症状时,可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透析治疗,每次透析时间数小时;腹膜透析可在家中进行,通过腹膜进行溶质交换,但需注意预防腹膜炎等并发症;肾移植则是将健康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能较好恢复肾脏功能,但需要有合适的供体,且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四、特殊人群肾萎缩的注意事项
儿童肾萎缩: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导致的儿童肾萎缩,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检查肾功能及肾脏形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格外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等,要在医生严格指导下用药,同时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支持生长发育。
老年肾萎缩: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基础疾病时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肾脏的影响,用药更需谨慎,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压、血糖等指标,注意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肾脏负担。
妊娠期肾萎缩:妊娠期女性出现肾萎缩较为少见,若发生,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由于妊娠期生理变化及用药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需谨慎权衡利弊,在保证孕妇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治疗,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及产科检查,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