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血液透析怎么做
血液透析包括透析前准备、透析过程和透析后处理三部分。透析前准备需建立合适血管通路并评估患者身体状况;透析过程要连接设备并监测生命体征等;透析后要护理血管通路并观察患者一般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在各环节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透析前准备
1.血管通路建立:
对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是关键。常用的有动-静脉内瘘,这是最理想的血管通路,一般选择非优势手的前臂,通过外科手术将动脉和静脉吻合,使静脉逐渐动脉化,为透析时血流的引出和回输提供条件。内瘘建立后需要一定时间成熟,一般需要2-4周,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护内瘘侧肢体,避免受压、受伤等。对于一些急需要透析但内瘘未成熟的患者,可能会采用中心静脉临时导管,如颈内静脉、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但临时导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建立血管通路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儿童血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和方式,同时要密切观察血管通路的情况,预防感染等问题。对于女性患者,在选择血管通路时可能需要考虑美观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保证血管通路的功能。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血管条件可能较差,建立血管通路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精心的评估和操作。
2.患者评估与准备: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肾功能、心肺功能、营养状况等。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如肌酐、尿素氮、电解质等指标的检测,以明确尿毒症的严重程度。对于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在透析前适当改善营养,以提高透析过程中的耐受性。
不同年龄的患者在透析前准备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调整透析方案以适应其生长需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需要在透析前对这些基础疾病进行良好的控制,以降低透析过程中的风险。女性患者在透析前要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做好相应的准备。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血管手术史等,要详细了解病史,制定个性化的透析前准备方案。
二、透析过程
1.透析设备连接:
将患者与血液透析机连接,血液透析机包括血泵、透析器、超滤装置、透析液供给系统等部分。血泵将患者的血液引出,经过透析器,透析器内有半透膜,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透析液,而透析液中的电解质等物质可与血液进行交换,达到清除毒素和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目的。
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设备连接时要注意设备参数的调整,儿童患者由于体重较小,血泵的流速等参数需要根据体重精确调整。老年患者可能对血流速度等耐受性较差,要逐渐调整参数。女性患者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要密切观察血液引出和回输过程中心血管的反应,及时调整设备参数。
2.透析过程监测:
在透析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定期检测透析液的成分和流量,以及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如每小时或每半小时检测一次电解质、尿素氮等,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透析液的成分和超滤量。
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其在透析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哭闹、烦躁等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老年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出现低血压等情况,要加强血压的监测,一旦出现血压下降,要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超滤速度、补充生理盐水等。女性患者在透析过程中要关注自身的感觉,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如是否有头痛、头晕等情况。
三、透析后处理
1.血管通路护理:
对于使用内瘘的患者,透析结束后要压迫穿刺部位止血,压迫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要注意压迫的力度适中,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出血。压迫止血后要观察内瘘部位是否有肿胀、淤血等情况。对于使用临时导管的患者,要注意导管部位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导管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儿童患者的血管通路护理要更加小心,内瘘穿刺时要准确操作,减少患儿的痛苦,压迫止血时要轻柔且准确。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内瘘穿刺后压迫止血要注意方法,避免局部血肿形成。女性患者在血管通路护理时要注意自身的卫生,避免感染。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压迫止血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同时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2.患者一般情况观察:
透析结束后要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有无乏力等不适。询问患者透析后的感觉,了解透析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检测患者的血压、体重等指标,计算超滤量是否合适。
儿童患者透析结束后要关注其生长发育相关的表现,如精神状态是否影响其玩耍等活动。老年患者要注意观察其活动耐力等情况,判断透析对其身体功能的改善程度。女性患者要注意自身的身体感受,如是否有乏力加重等情况。有特殊病史的患者,要根据其病史重点观察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糖尿病患者要观察血糖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