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是颅骨骨折的一种,按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外力作用、年龄、生活方式等是病因,有相应症状及不同人群表现差异,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预防感染,特殊情况需手术等处理,大多数可恢复良好,儿童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
一、定义与分类
颅底骨折是颅骨骨折的一种,指发生在颅底部位的骨折,多为颅盖骨折延伸到颅底,也可由间接暴力所致。根据骨折部位可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
(一)颅前窝骨折
常累及额骨眶板和筛骨,患者可出现眼眶周围淤血斑(“熊猫眼”征),还可能有鼻出血、脑脊液鼻漏等表现,损伤嗅神经时可出现嗅觉障碍。
(二)颅中窝骨折
累及蝶骨和颞骨,患者可出现耳后乳突区皮下淤血斑,可有脑脊液耳漏,若累及面神经和听神经,可出现面瘫、听力下降等。
(三)颅后窝骨折
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在乳突和枕下部可见皮下淤血斑(Battle征),可出现后组脑神经损伤表现,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二、病因
(一)外力作用
多因头部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打击所致。例如车祸时头部撞击到硬物、高处坠落头部着地、头部被钝器击打等,外力作用于头部,传递到颅底,导致颅底骨质薄弱处发生骨折。
(二)年龄因素
儿童颅底骨相对较软,承受外力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受到相同外力时,发生颅底骨折的风险相对成人有一定特点;老年人颅底骨质相对疏松,也更容易发生骨折。
(三)生活方式
长期从事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头部受到外伤的几率增加,从而增加颅底骨折的发生风险;不良的交通出行方式(如不系安全带等)也会使头部受伤导致颅底骨折的风险上升。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颅前窝骨折:除了眼眶周围淤血斑、脑脊液鼻漏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由于骨折累及筛板等结构,影响了嗅觉神经的功能。
2.颅中窝骨折:有脑脊液耳漏、耳后乳突区皮下淤血斑,若累及面神经,可出现患侧面部肌肉瘫痪,表现为不能皱眉、闭眼等;累及听神经时可出现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3.颅后窝骨折:Battle征较为典型,还可能出现颈部僵硬等表现,后组脑神经损伤可导致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这是因为骨折累及到了后组脑神经走行的区域。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儿童:儿童颅底骨折后,由于其生理特点,可能更易出现呕吐等表现,这是因为儿童颅内压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骨折引起的颅内变化更容易影响到消化系统;同时,儿童在骨折后的恢复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更密切地观察其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颅底骨折后,恢复相对较慢,且由于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在护理等方面需要更加关注其全身状况,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初步了解颅底骨折的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可能容易漏诊,其主要是通过观察颅骨的形态、结构等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骨折。
2.CT检查:是诊断颅底骨折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范围以及是否伴有颅内出血等情况,通过薄层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精准地定位骨折位置。
(二)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诊断
医生会根据患者头部受伤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相应部位的淤血斑、脑脊液漏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以明确是否为颅底骨折以及骨折的具体类型等。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风险,一般需卧床2-4周左右,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而定。
2.预防感染:对于有脑脊液漏的患者,要保持外耳道、鼻腔清洁,避免堵塞、冲洗,可使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因为脑脊液漏会使颅内与外界相通,增加感染的机会。
(二)特殊情况处理
1.脑脊液漏长期不愈:如果脑脊液漏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可能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修补颅底的漏口,以关闭颅内与外界的通道,防止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合并颅内血肿等情况:若患者合并有颅内血肿等情况,根据血肿的大小、部位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相应的治疗。
六、预后情况
(一)总体预后
大多数颅底骨折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以恢复良好,脑脊液漏一般能够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停止,骨折也可逐渐愈合。但如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神经损伤长期不恢复等,则可能会影响预后,导致患者出现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
(二)不同人群预后差异
1.儿童:儿童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如果没有严重的并发症,一般预后较好,但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其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骨折及相关治疗的一定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一方面是因为其自身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不如年轻人;另一方面,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所以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治疗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