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小叶增生
乳腺小叶增生是常见乳腺良性疾病,由乳腺小叶结构退行性病变及结缔组织生长导致。发病与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孕激素失衡,育龄期高发)和生活方式因素(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相关。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乳房疼痛(月经前重、后轻,多在外上象限,可放射)和乳房肿块(单发或多发,结节状等,可伴乳头溢液)。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钼靶)。治疗有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佩戴合适胸罩)、药物治疗(遵医嘱)、定期复查。青春期、妊娠期、绝经期女性有不同情况需关注。
一、发病原因
1.内分泌失调
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失衡是重要诱因。正常情况下,雌激素促进乳腺小叶腺管发育,孕激素则起到抑制腺管过度增生的作用。当内分泌失调时,如雌激素相对增多、孕激素相对不足,就容易引发乳腺小叶增生。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进而导致激素分泌紊乱。
年龄方面,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波动相对较大,是乳腺小叶增生的高发人群,而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相对较少发生,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高脂肪、高糖饮食可能影响激素代谢,增加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会改变体内激素的代谢途径,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
缺乏运动也是一个因素。运动过少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调节,使得乳腺组织的正常生理调节受到干扰,增加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生几率。
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节律,进而影响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增加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病可能性。
二、临床表现
1.乳房疼痛
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刺痛或隐痛等。疼痛具有周期性,往往在月经前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例如,有些女性在月经前一周左右开始感觉到乳房疼痛,随着月经的临近,疼痛逐渐加剧,月经来潮后疼痛明显缓解。
疼痛的部位多为双侧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累及整个乳房,少数患者疼痛可向腋窝、肩背部放射。
2.乳房肿块
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呈结节状、片状或条索状等。质地一般韧实,但有弹性,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并不十分清楚,可推动。月经前肿块可能会有所增大,质地也会相对变硬,月经后肿块可稍有缩小。
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淡黄色、无色浆液性或棕色液体等。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来检查乳房肿块的情况,包括肿块的大小、位置、质地、活动度等。同时观察乳房的外观有无异常,如有无红肿、橘皮样改变等。
2.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有助于发现乳腺内的肿块、结节等病变,能较好地鉴别囊性和实性病变。例如,乳腺超声可以发现乳腺小叶增生表现为乳腺组织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囊性扩张的小叶)。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等有一定优势,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乳腺组织较致密的女性,但对于年轻女性,由于其乳腺组织对射线敏感,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四、治疗与干预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缓解乳腺小叶增生的症状。同时要注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佩戴合适的胸罩:选择大小合适、舒适的胸罩,避免过紧的胸罩压迫乳房,影响乳腺的血液循环,加重乳腺小叶增生的不适。
2.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调节内分泌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由医生决定,如一些含有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成分的药物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
3.定期复查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对于年龄较大、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增加检查频率或结合乳腺钼靶等检查。通过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特殊人群情况
1.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乳腺小叶增生多与青春期内分泌变化有关,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内分泌逐渐稳定,症状可能会自行缓解。但要注意观察症状变化,若疼痛等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同时要给予正确的健康指导,让她们了解乳腺发育的正常生理过程,避免过度紧张。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大幅变化,乳腺小叶增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加重。此时要注意观察乳房的变化,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避免自行使用药物。分娩后随着哺乳等生理变化,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改善,但仍需定期观察乳腺情况。
3.绝经期女性: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下降,乳腺小叶增生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仍不能放松警惕。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因为绝经期女性也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乳腺小叶增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所以需要密切关注乳腺的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