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肉芽肿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病因未完全明确,与免疫、感染、创伤或导管阻塞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皮肤改变、全身症状等,诊断需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需与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癌鉴别。治疗有药物和手术治疗,预后多数可控制但部分复发,需定期随访。特殊人群如哺乳期和老年女性患病时需特殊注意。
一、定义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通常发生于非哺乳期或哺乳期后,好发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尤其是30-40岁的经产妇,但其他年龄段女性也可能患病。
二、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免疫因素:有研究认为可能是机体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例如,自身免疫相关的异常免疫细胞浸润乳腺组织,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进而形成肉芽肿。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紊乱,如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等情况,这些免疫异常可能攻击乳腺组织中的正常结构,促使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生发展。
感染因素:有观点推测某些病原体感染可能是诱因之一。比如,曾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乳腺组织中存在一些病原体相关成分,但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特定病原体是主要的致病源,不过感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打破乳腺组织的免疫平衡,从而参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过程。
创伤或导管阻塞:乳腺导管的阻塞可能导致分泌物积聚,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肉芽肿。另外,乳腺局部的创伤等因素也可能影响乳腺组织的微环境,使得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启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理过程。
三、临床表现
症状
乳房肿块: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肿块大小不一,一般质地较硬,边界不太清晰,与皮肤可有粘连,部分患者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疼痛较轻,仅在触摸时稍有不适,有的患者疼痛较为明显,影响日常生活。
皮肤改变:病变处皮肤可出现红肿,皮肤温度可能升高,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或者皮肤破溃,有少量分泌物渗出。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等情况,但体温通常不会很高,一般在37.5-38℃左右,若病情处于急性炎症期,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明显些。
体征:乳房局部可触及肿块,有压痛,腋窝淋巴结可能有轻度肿大。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表现为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有助于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特异性相对有限。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见乳腺内有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有时可发现钙化灶,但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不如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
乳腺MRI: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可显示病变的范围、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肿块或片状影,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检查,可见乳腺组织中有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组成,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
五、鉴别诊断
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扩张症也可出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红肿等表现,但病理上以导管扩张、淋巴细胞浸润及浆细胞浸润为主,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肉芽肿形成病理表现不同。
乳腺癌:乳腺癌也可表现为乳房肿块,但其肿块质地硬,边界多不清晰,活动度差,常伴有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等,病理检查可明确鉴别,乳腺癌的病理表现为癌细胞的异型性等特点。
六、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目前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来缓解症状。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剂量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变局限、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肿块切除术等,但手术需要谨慎评估,因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有复发的可能,手术时要尽量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同时要考虑对乳房外观的影响。
七、预后及随访
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症状缓解。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复发率因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随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等检查,观察乳房情况,以及时发现可能的复发等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患肉芽肿性乳腺炎时,需要权衡治疗对哺乳的影响。药物治疗可能会对乳汁产生一定影响,若进行手术治疗,也需要考虑术后对哺乳功能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乳汁的情况以及婴儿的喂养问题,必要时可能需要暂停哺乳,但要注意保持乳汁的排出,防止乳汁淤积加重病情。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肉芽肿性乳腺炎时,机体的免疫功能等与年轻女性有所不同,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在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性等因素,术后的恢复也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关注伤口愈合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