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由肾脏本身病变引起,主要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致大量蛋白丢失,发病与免疫因素相关,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表现,有微小病变型肾病等常见病理类型,通过尿液、血液检查及肾活检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免疫抑制治疗,预后与病理类型、治疗反应等有关,早期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
一、定义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它是由肾脏本身的病变引起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
二、发病机制
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多与免疫因素有关。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产生了一些攻击肾小球滤过膜的抗体或免疫复合物,从而破坏了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使得蛋白质等物质的滤过出现异常。例如,在一些免疫相关的病理类型中,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可能是由于肾小球足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
三、临床表现
1.大量蛋白尿:这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之一。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大于3.5g。由于大量蛋白质丢失,患者的尿液会出现丰富的泡沫,且长时间不消失。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一般低于30g/L。低蛋白血症会导致患者出现水肿,主要是因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得水分从血管内转移到组织间隙。
3.水肿:水肿往往是患者较为明显的症状,可从眼睑、下肢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儿童患者可能晨起时发现眼睑浮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全身性水肿,严重时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
4.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这是因为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以及脂蛋白分解代谢减少所致。
四、常见病理类型及特点
1.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90%。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这种类型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好,但复发率较高。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免疫荧光检查可出现IgA及C3在系膜区沉积,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也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等。
3.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免疫荧光可见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电镜下早期可见基底膜上皮侧有排列整齐的电子致密物,常伴有大量蛋白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
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光镜下可见肾小球节段性硬化,相应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免疫荧光可见IgM和C3在肾小球受累节段沉积,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较为常见,部分患者伴有血尿,肾功能逐渐恶化。
五、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重要的诊断指标,同时还可观察尿中红细胞、管型等情况。
2.血液检查:测定血浆白蛋白、血脂、肾功能(如肌酐、尿素氮等)等指标。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脂升高以及肾功能的改变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3.肾活检病理检查:这是明确诊断和判断病理类型的金标准。通过肾穿刺获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准确了解肾小球的病变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者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肾活检尤为重要。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在水肿明显时,要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小于3g。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以维持机体的基本代谢需求。
2.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可使用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等)、袢利尿剂(呋塞米等)等,通过增加尿量来减轻水肿。但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减少尿蛋白: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的排出。
3.免疫抑制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用合适的免疫抑制剂。对于微小病变型肾病,通常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对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类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理类型以及治疗反应等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感染、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
七、预后情况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后与病理类型、治疗反应等因素有关。微小病变型肾病的预后相对较好,大部分儿童患者经过治疗可以缓解,但容易复发;膜性肾病的预后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部分患者可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预后相对较差,病情容易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年龄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儿童患者相对成人患者预后可能较好一些。另外,是否出现并发症,如血栓栓塞、感染等,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如果患者能够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并且避免一些诱发因素(如感染、劳累等),可以改善预后,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