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的并发症有哪些
尿毒症会引发多种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有高血压(发生率高,不同年龄控制目标不同,特殊时期女性需谨慎)、心力衰竭(因多因素致容量负荷过重等,要限液、用利尿剂且注意相关影响);呼吸系统有尿毒症肺炎(与毒素蓄积等有关,注意保暖防感染,重者积极治疗)、胸腔积液(与钠水潴留等有关,依量采取相应措施);血液系统有贫血(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等,补充促红素等,注意不同年龄反应)、出血倾向(与血小板等功能异常有关,避免创伤等);消化系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调整饮食,老年尤需注意)、消化道出血(严重时需禁食等紧急处理);神经系统有尿毒症脑病(保证环境安静,观察病情)、周围神经病变(影响运动感觉,用营养神经药,注意老年风险);骨骼系统有肾性骨病(与钙磷等代谢紊乱有关,调整代谢等,监测指标);免疫系统有免疫低下易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选抗感染药,避损肾药物)。
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1.高血压:尿毒症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较高,主要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长期高血压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研究显示,约70%-80%的尿毒症患者存在高血压。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控制血压的目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中青年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Hg以下,但需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脏器灌注。女性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血压控制需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母婴安全。
2.心力衰竭:是尿毒症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由于水钠潴留导致容量负荷过重,以及贫血、毒性物质对心肌的损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对于有心力衰竭风险的尿毒症患者,需严格限制液体摄入,根据病情使用利尿剂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老年患者使用利尿剂时更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和血容量变化。
二、呼吸系统并发症
1.尿毒症肺炎: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其发病机制与尿毒症毒素蓄积、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中下野弥漫性斑片状浸润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加重肺炎症状。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2.胸腔积液:多为双侧胸腔积液,与尿毒症毒素导致的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等有关。少量胸腔积液可能无明显症状,大量胸腔积液时可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需根据胸腔积液量采取相应措施,如少量胸腔积液可通过治疗原发病观察吸收情况,大量胸腔积液则可能需要胸腔穿刺抽液缓解症状,但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
三、血液系统并发症
1.贫血:是尿毒症常见并发症,主要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铁利用障碍、毒素抑制骨髓造血等原因引起。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对于贫血患者,可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患者使用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调整用药。同时,可适当补充铁剂等,但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2.出血倾向:患者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障碍等有关。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创伤,保持皮肤黏膜清洁,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尽量减少有创操作,如必须进行操作,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防措施。
四、消化系统并发症
1.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与尿毒症毒素刺激胃肠道、胃肠动力紊乱等有关。患者食欲下降会影响营养摄入,进而影响整体健康状况。对于此类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少量多餐。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本身较弱,更要注意饮食的选择和进食方式,以保证营养供给。
2.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与胃黏膜糜烂、凝血功能障碍等有关。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需立即采取措施,如禁食、补液、使用止血药物等,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五、神经系统并发症
1.尿毒症脑病:表现为头痛、记忆力减退、意识障碍等。其发生与尿毒症毒素蓄积、脑代谢紊乱等有关。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要保证休息环境安静,减少外界刺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多见于下肢。长期的周围神经病变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可通过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需更加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六、骨骼系统并发症
1.肾性骨病:包括纤维性骨炎、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等。主要与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缺乏等有关。患者可出现骨痛、骨折等表现。对于肾性骨病患者,需调整钙磷代谢,补充维生素D等,但要注意药物对血钙、血磷水平的影响,定期监测相关指标,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七、免疫系统并发症
尿毒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常见的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这是因为患者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导致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以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要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但要避免使用对肾功能有严重损害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