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自直肠逆行向近段发展;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症状(腹泻、腹痛等)、全身症状(发热、衰弱等)及肠外表现;发病机制与环境、遗传等多因素有关;诊断靠结肠镜、钡剂灌肠及黏膜组织学检查;需与克罗恩病等鉴别;治疗分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及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1.病变部位
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
2.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粪便中的黏液脓血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黏膜糜烂及溃疡,黏液分泌增加、炎性渗出和出血混合而成。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余次。
腹痛:多有轻至中度腹痛,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即排便不尽感。
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全身症状:中重型患者活动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爆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
肠外表现:可有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这些肠外表现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恢复;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等,可与溃疡性结肠炎共存,但与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病情变化无关。
3.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肠道微生物和免疫等因素。遗传易感性是发病的基础,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微生物的参与下,启动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失调、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发生持续的肠道炎症。例如,遗传因素使得个体具有易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基因背景,当受到环境中的感染因素(如某些肠道细菌)刺激时,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这些炎症介质导致肠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溃疡等病理改变。
4.诊断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慢性病变可见假息肉及桥状黏膜,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
钡剂灌肠检查:所见X线征主要有: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多发性浅溃疡,表现为管壁边缘毛糙呈毛刺状或锯齿状以及见小龛影,亦可有炎症性息肉而表现为多个小的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可呈铅管状。
黏膜组织学检查:结肠镜直视下取活组织检查可见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活动期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隐窝脓肿;隐窝结构改变,出现杯状细胞减少等萎缩改变。
5.鉴别诊断
克罗恩病:克罗恩病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呈节段性分布,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连续性分布不同。克罗恩病的溃疡多为纵行、裂隙状,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病理表现为非干酪性肉芽肿等,而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症。
细菌性痢疾:常有急性起病,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
阿米巴肠病: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的黏膜多正常,粪便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6.治疗原则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氨基水杨酸制剂:适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常用药物有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等。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中度及重度患者,常用药物有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
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依赖的慢性持续型患者,常用药物有硫唑嘌呤、巯嘌呤等。
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重度患者可能有效。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状者、并发结肠癌变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等。
7.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在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可能对儿童的胃肠道有一定刺激,需注意观察儿童的消化道反应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注意可能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风险,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肠道反应及全身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氨基水杨酸制剂在妊娠期相对较为安全,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需谨慎评估利弊,应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治疗,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