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是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阵发性下腹痛等,经休息治疗部分可继续妊娠,否则可发展为难免流产等;流产是妊娠不足28周等的终止,按阶段分多种类型。先兆流产发展为流产与胚胎(染色体、基因异常)、母体(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生殖器官异常)、父亲(精子染色体异常)、环境(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辐射)等因素有关;应对是出现症状后立即休息、就医检查及治疗;预防包括孕前准备(夫妻检查、补叶酸)、孕期保健(避害、产检、良好生活方式等),不同情况孕妇需针对性加强相关措施以降风险保母婴健康。
一、先兆流产与流产的定义及区别
1.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经休息及治疗后,部分患者可继续妊娠,若阴道流血量增多或下腹痛加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其发生与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父亲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例如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母体全身性疾病如严重感染、高热疾病等可导致子宫收缩而引起流产;母亲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等也可能引发先兆流产。
2.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按自然流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和完全流产。难免流产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此时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剧,或出现阴道流液(胎膜破裂)。不全流产是难免流产继续发展,部分妊娠物排出宫腔,还有部分残留于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量出血,甚至发生休克。完全流产则是指妊娠物已全部排出,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
二、先兆流产发展为流产的相关因素
1.胚胎因素
染色体异常:无论是数目异常还是结构异常的胚胎,都极有可能发生流产。例如三体综合征胚胎,如21-三体、18-三体等,往往难以继续妊娠,多数会发展为流产。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表明,染色体异常的胚胎自然流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染色体正常的胚胎。
基因异常:某些单基因疾病等基因层面的异常也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进而使先兆流产向流产方向发展。
2.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
严重感染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和炎症介质可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例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影响胚胎发育,增加流产风险。
高热可使子宫收缩频率增加,如孕妇因感染等原因出现体温持续升高至38.5℃以上且长时间不退,就可能促使先兆流产进展为流产。
内分泌异常:
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分泌的孕酮不足,不能维持子宫内膜蜕膜化,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导致流产。研究发现,约有20%-30%的复发性流产与黄体功能不全有关。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孕妇甲状腺功能减退未得到良好控制时,先兆流产发展为流产的几率增加。
糖尿病:未控制好血糖的孕妇,高血糖环境不利于胚胎发育,容易导致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体内存在的自身抗体可能攻击胚胎,使先兆流产向流产方向发展。另外,同种免疫异常也可能导致胚胎被母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而遭受排斥,引发流产。
生殖器官异常:
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子宫的形态异常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空间,增加流产风险。
宫腔粘连:宫腔粘连会使子宫内膜受损,影响胚胎的种植和生长,先兆流产时若存在宫腔粘连情况,更易发展为流产。
3.父亲因素:父亲的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几率,从而导致先兆流产发展为流产。虽然相对胚胎因素和母体因素,父亲因素导致流产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环境因素:孕妇过多接触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等,或者受到过多的辐射,如长时间接触X射线等,都可能影响胚胎发育,使先兆流产向流产方向发展。
三、先兆流产的应对及预防措施
1.先兆流产的应对
当出现先兆流产症状时,孕妇应立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
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妇科检查、超声检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有无胎心搏动等)、孕激素测定等。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若为黄体功能不全引起的先兆流产,可能会给予孕激素补充治疗等。
2.先兆流产的预防
孕前准备:夫妻双方应进行孕前检查,包括染色体检查等,了解双方身体状况。女性应提前补充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等,一般建议孕前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0.4-0.8mg叶酸。
孕期保健:
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远离化工场所、避免宠物接触(减少弓形虫感染风险)等。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如发现内分泌异常等问题及时干预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对于有既往流产史的孕妇,孕期更要加强监测和保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保胎等处理。
对于不同年龄的孕妇,高龄孕妇(年龄≥35岁)发生染色体异常等导致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更要加强孕期的产前筛查和诊断;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孕妇,如长期接触有害环境的孕妇,要尽可能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对于有既往病史的孕妇,如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病情稳定在适合妊娠的状态后再备孕或妊娠,并在孕期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先兆流产发展为流产的风险,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