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留夹层血管瘤是怎么回事
脑动脉瘤和夹层血管瘤是不同的脑血管病变,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局限性囊性扩张,夹层血管瘤是动脉壁内血液进入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其形成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期、破裂前非特异性症状及破裂后严重症状。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DSA是“金标准”,CTA、MRA常用,儿童优先选MRA)和体格检查。治疗手段有保守治疗(控制血压等,定期复查)、手术治疗(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控制基础疾病。
一、概念与本质
脑动脉瘤和夹层血管瘤虽然常被相提并论,但它们是不同的脑血管病变。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扩张,多因动脉壁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所致。而夹层血管瘤是由于动脉壁内的血液进入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动脉壁延伸剥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血管病变。
二、形成原因
1.先天性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血管壁发育异常,如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结构或数量异常,使血管壁薄弱,更容易在血流冲击下形成动脉瘤或发生夹层。年龄上,先天性因素导致的病变可能在较年轻时就有所体现。例如,一些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由于基因缺陷,血管壁发育不良,发生脑动脉瘤和夹层血管瘤的风险较高。
2.动脉硬化: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动脉硬化会使动脉壁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内膜粗糙,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分布不均,容易造成血管壁损伤,进而引发脑动脉瘤或夹层血管瘤。男性由于生活方式等因素,如吸烟、饮酒比例相对较高,动脉硬化发生的可能更大,患病风险也有所增加。
3.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细菌栓子可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侵蚀血管壁,导致血管壁结构破坏,增加患病几率。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者更容易受到感染影响。
4.创伤:头部外伤可能直接损伤脑血管,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在损伤部位逐渐形成动脉瘤或引发夹层。从事高风险职业或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喜欢极限运动且不注重防护)的人群,发生头部创伤的概率较高。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期:在病变早期,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脑部检查时偶然发现。
2.破裂前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视力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头痛可能是由于动脉瘤或夹层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刺激引起。这些症状可能间歇性出现,容易被忽视。
3.破裂后症状:一旦破裂出血,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动脉瘤和夹层血管瘤的“金标准”,它能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结构和病变部位。此外,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它们具有无创或微创的优点,可初步判断病变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辐射性的MRA检查。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如检查视力、视野、瞳孔反射、肢体运动和感觉等,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损害,为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
五、治疗手段
1.保守治疗:对于一些未破裂的小动脉瘤或无症状的夹层血管瘤,且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时,可采取保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等。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病变的变化。
2.手术治疗:开颅手术夹闭是治疗脑动脉瘤的经典方法,通过手术暴露动脉瘤,用动脉瘤夹夹闭瘤颈,阻止血液进入瘤体。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弹簧圈等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或夹层部位,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变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例如,对于年龄较大、身体不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3.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如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防止血压过高导致病变破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脑动脉瘤和夹层血管瘤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多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选择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权衡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在手术治疗时,要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
2.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身体机能较差,手术耐受性低。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保守治疗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患脑动脉瘤或夹层血管瘤时,治疗较为棘手。一方面要考虑病变对孕妇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要考虑治疗措施对胎儿的影响。在孕期,尽量采取保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待分娩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七、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作息。
2.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脑部检查,特别是有家族遗传病史、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及时治疗。
3.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降低脑血管病变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