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具持续或反复发作腹痛、腹胀及排便习惯等改变且无结构性或生化异常,发病机制涉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菌群失调及神经-免疫-肠道网络异常,临床表现有腹痛、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依罗马Ⅳ标准诊断需排除他病,治疗分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心理调节等)和药物治疗(据症状选解痉、止泻、通便等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概况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特征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有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的改变,而经过检查并未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结构性或生化异常。全球范围内,该病的患病率较高,不同地区报道的患病率有所差异,一般在10%-20%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人群。
二、发病机制
1.肠道动力异常:患者肠道蠕动可能出现紊乱,部分患者表现为肠道运动加快,导致腹泻;部分患者则肠道运动减慢,引起便秘。例如,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传输时间可能出现异常,腹泻型患者结肠传输时间往往缩短,而便秘型患者结肠传输时间延长。
2.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肠道对扩张等刺激的感知阈值降低,即对正常强度的肠道刺激感觉过于敏感,从而出现腹痛等症状。这种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有关,如肠道黏膜下神经丛的神经递质失衡等。
3.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比例可能发生改变。例如,有益菌的数量减少,而条件致病菌等数量相对增多,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免疫调节等功能,进而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症状。
4.神经-免疫-肠道网络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控异常以及肠道局部的免疫反应异常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比如,心理应激等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肠道的功能,同时肠道局部的炎症反应等免疫因素也会反馈性地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恶性循环。
三、临床表现
1.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之一,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疼痛程度不一,但一般不影响睡眠。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有关,例如进食后可诱发腹痛。
2.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型: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日3-5次左右,多为稀糊状便,也可呈水样便,但无脓血。
便秘型: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呈羊粪状或细杆状,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
混合型:部分患者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3.粪便性状异常:腹泻型患者粪便多为糊状,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混合型患者则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相应的粪便性状改变。此外,腹泻型患者还可能伴有黏液便,但黏液量一般少于炎性肠病患者的黏液量。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具备以下特点可考虑肠易激综合征:
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症状,合并以下2项或多项:
排便后症状改善;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2.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需要注意的是,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疾病,可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排除。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类型进行饮食调整。腹泻型患者应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辛辣食物、咖啡、酒精等;便秘型患者则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心理调节:由于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于有明显心理因素的患者,如焦虑、抑郁等,应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症状。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选择相应药物。
解痉剂:对于腹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剂,如匹维溴铵等,这类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缓解肠道痉挛,从而减轻腹痛症状。
止泻剂:腹泻型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但应注意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免引起便秘等不良反应。
通便剂:便秘型患者可使用通便药物,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这类药物可以增加粪便中的水分,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相对较少见,但也可发生。儿童患者在饮食调整方面需更加注重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心理因素方面,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症状加重。药物治疗时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非药物治疗往往是首先考虑的,如饮食调整和心理安抚等。
2.老年人: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在治疗方面,一般治疗如饮食调整应结合老年人的营养需求特点进行。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关注,家人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肠易激综合征时,治疗需更加谨慎。一般治疗中的饮食调整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药物治疗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心理调节对于妊娠期女性尤为重要,因为妊娠期的特殊生理和心理变化可能会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