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心境障碍,其核心是情绪在极端抑郁和躁狂间波动。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心理社会(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因素。诊断有症状、病程、排除标准。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儿童青少年、女性、老年人群、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有病史人群各有特点,需相应处理,有病史人群需长期规律治疗随访及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心境障碍。其核心特征是情绪状态在极端的抑郁和躁狂之间波动。抑郁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自责自罪、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患者则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言语增多、思维奔逸、睡眠需求减少等。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家族聚集性较为明显,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从基因层面来说,多个基因位点可能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相关,但具体的遗传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涉及复杂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2.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方面:
5-羟色胺(5-HT)系统异常被认为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5-HT参与调节情绪、睡眠、食欲等多种生理功能,当5-HT功能失调时,可能导致情绪的不稳定。例如,5-HT功能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相关,而5-HT功能亢进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也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密切相关。NE系统参与调节唤醒、情绪和认知等功能,NE水平的异常变化可能影响情绪状态的波动。
神经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是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重要神经内分泌改变之一。患者常出现皮质醇分泌异常,在抑郁发作时,皮质醇水平可能升高,而在躁狂发作时,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可能较为复杂。此外,甲状腺功能等其他神经内分泌环节也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
3.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严重的失恋、失业、重大的经济损失等,可能成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如果不足,就容易引发情绪的剧烈波动,从而增加患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风险。
人格特征:某些人格特征可能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相关。例如,具有高神经质特质的人,对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情绪的大幅波动;具有冲动性人格特质的人,在情绪高涨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冲动行为,而在抑郁时又可能陷入过度的自责和消极情绪中。
三、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躁狂发作的症状标准:持续至少1周的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等症状,且这些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影响社会功能或给自身带来痛苦。例如,情绪高涨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兴高采烈,活动增多可表现为整天忙碌不停、社交活动明显增多等。
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持续至少2周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症状,同样达到影响社会功能或自身痛苦的程度。如情绪低落表现为整天愁眉苦脸、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等。
2.病程标准: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通常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可交替出现,也可混合发作。
3.排除标准: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精神障碍、物质滥用所致的精神障碍等。例如,排除由于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类似情绪波动的症状,以及排除因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导致的情绪改变。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患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时,可能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学习成绩下降等表现,而青少年可能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社交退缩等情况。由于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特别谨慎,要综合考虑其心理发展水平和生长发育需求,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如心理治疗等,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共同制定。
2.女性:女性在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和病程中可能受到月经周期、怀孕、分娩等特殊生理阶段的影响。例如,在月经前期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加重的情况,怀孕期间和产后也可能面临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或加重的风险。对于女性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特殊生理阶段的影响,在药物选择等方面也要谨慎权衡对生殖系统等的影响。
3.老年人群:老年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可能与躯体疾病共病的情况较多。老年患者的抑郁发作可能表现为躯体化症状更为突出,如头痛、背痛、乏力等,而躁狂发作可能表现为易激惹、睡眠障碍等不典型症状。在治疗时,要更加关注患者的躯体健康状况,药物治疗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生理功能衰退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熬夜、缺乏运动、过度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引导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运动的习惯以及健康的饮食方式等,以辅助病情的控制。同时,患者需要避免过度使用可能影响情绪的物质,如某些含有兴奋成分的饮品等。
5.有病史人群:有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史的人群需要长期规律治疗和随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不得擅自增减药物或停药,因为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识别病情复发的早期信号,如情绪轻微波动、睡眠改变等,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和康复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