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忧郁症区别有哪些
抑郁症是常见精神障碍,忧郁症是其旧称,二者所指疾病本质相同。国际和国内诊断标准均对抑郁症有科学界定,忧郁症无独立诊断标准。抑郁症患病率在不同人群、地区有差异,忧郁症流行病学数据融合在抑郁症中。治疗均强调综合治疗,具体措施依病情等综合确定。儿童青少年、孕期及哺乳期女性、老年人群患抑郁症需注意不同要点,治疗时分别有相应谨慎及考量。
一、概念定义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其为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境障碍性疾病,可伴有思维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如大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等科学已证实的因素参与其中。忧郁症在医学专业范畴内一般被认为是抑郁症的旧称,在早期医学认知体系中使用该术语,随着医学发展,目前更统一规范使用抑郁症这一名称,但从概念本质来说二者所指的是同一类以情绪低落等为核心表现的精神心理疾病。
二、诊断标准差异(基于科学诊断体系)
(一)国际诊断标准
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强调持续的抑郁心境至少持续2周,同时具备兴趣减退或丧失、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下降或体重明显变化等核心症状中的至少2个,且这些症状导致社会功能损害或给患者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其诊断是基于对患者详细的临床访谈、症状持续时间及对社会功能影响等多维度科学评估来确定。而忧郁症由于是早期不规范称呼,没有独立于抑郁症之外的特定诊断标准,其诊断实际遵循抑郁症的科学诊断体系。
(二)国内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同样要求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伴有兴趣缺失、精力减退、言语减少、活动减少、自责自罪、思维迟缓、自杀观念或行为、昼夜节律变化(如早醒)、食欲减退或体重明显减轻等症状,诊断也是通过专业医生对患者的精神检查、病史采集等科学方法来判定,忧郁症不存在独立于该标准之外的特殊诊断界定。
三、流行病学特点差异(体现不同人群等因素影响)
(一)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情况
抑郁症的患病率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从性别角度看,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生理周期(如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激素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等波动)以及社会心理角色(如承担更多家庭照料责任等)等因素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平衡,从而增加患病风险;从年龄角度,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年龄段都有发病可能,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变化、学业压力等因素,中老年则可能因躯体疾病增多、社会角色转变等因素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之一;在社会环境方面,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工业发达国家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与不同地区的社会节奏、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二)忧郁症不存在独立流行病学特点
由于忧郁症并非现代医学规范术语,其流行病学数据已融合在抑郁症的整体流行病学研究中,没有单独区分出忧郁症特有的流行病学分布情况,其发病的人群、地区等分布规律与抑郁症完全一致,是基于抑郁症的整体流行病学特征来体现的。
四、治疗方面的关联与区别(基于科学治疗原则)
(一)共同的治疗原则
无论是针对被称为抑郁症还是既往所说忧郁症的疾病,科学的治疗都强调综合治疗。一般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等经过大量科学研究验证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抑郁症状;药物治疗上,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作用机制是基于对大脑神经递质系统的调节,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它们在改善抑郁症患者症状方面的有效性。
(二)具体治疗措施的一致性
在实际治疗中,对于被诊断为抑郁症(包含既往忧郁症情况)的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都是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严重程度、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综合确定。例如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可能首先考虑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行为疗法等,通过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干预,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对于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往往需要在心理治疗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药物的选择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是否有躯体疾病共病等情况来科学选用,不存在因为是所谓忧郁症而有特殊治疗措施的情况,都是遵循抑郁症的科学治疗规范来进行。
五、特殊人群需注意的要点
(一)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时,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降、社交退缩等,与成人抑郁症表现有一定差异。由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时要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通过游戏治疗、家庭治疗等方式,因为药物治疗可能对其生长发育等产生潜在影响。家长和学校要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变化,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避免病情加重。
(二)孕期及哺乳期女性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患抑郁症时,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以及对自身健康和胎儿、婴儿健康的担忧等因素会影响病情。在治疗上要权衡药物治疗对胎儿、婴儿的影响和抑郁症本身对母婴健康的危害。一般优先考虑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如果必须使用药物,要选择对胎儿、婴儿影响较小的抗抑郁药物,并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使用,同时家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照顾,帮助患者度过特殊时期。
(三)老年人群
老年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躯体状况。药物治疗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心理治疗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方式,如怀旧疗法等,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交活动,鼓励其参与适当的社交和文体活动,改善情绪状态,同时家属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耐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