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分为增生性息肉(常见、癌变率低)和腺瘤性息肉(可能癌变),病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遗传、饮食习惯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胃镜等,治疗有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治疗后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通俗来讲就是胃内长出了多余的肉疙瘩。它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胃部疾病表现形式,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二、胃息肉的分类
1.增生性息肉
又称为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是胃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多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等因素有关。一般体积较小,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多为单发,少数可多发。这类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极低,据相关研究统计,不足1%。
2.腺瘤性息肉
属于肿瘤性息肉,是胃息肉中有可能癌变的类型。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有关。腺瘤性息肉一般体积相对较大,直径可大于1厘米,形状不规则,表面可能呈绒毛状或分叶状,通常为单发,也可多发。有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风险较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广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到10%-30%左右。
三、胃息肉的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Hp感染是引发胃息肉的重要因素之一。Hp在胃内定植后,会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形成息肉。例如,有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在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患者中,胃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Hp感染的人群。
2.慢性炎症刺激
除了Hp感染引起的炎症外,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胃炎,如长期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也会造成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状态,持续的炎症刺激会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引发胃息肉。比如,长期胆汁反流的患者,胆汁反流至胃内会损伤胃黏膜,长期的损伤修复过程中就容易形成息肉。
3.遗传因素
部分胃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一些遗传性息肉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在这些遗传性疾病中,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得个体更容易出现胃息肉的病变。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往往存在APC基因的突变,导致肠道和胃部容易出现大量的腺瘤性息肉。
4.饮食习惯
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与胃息肉的发生也有一定关联。长期高盐饮食、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等),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增加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发生风险。另外,长期高脂饮食也可能影响胃黏膜的代谢,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
四、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
很多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胃镜检查等其他胃部相关检查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息肉较小时,对胃的正常消化功能等影响不大,所以患者不会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表现。例如,一些直径小于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可能完全没有自觉症状。
2.有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的表现,如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反酸等。这是因为息肉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食物在胃内的消化过程受到阻碍,从而出现上述不适症状。例如,一个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可能会导致患者长期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后症状加重。
出血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如黑便、大便潜血阳性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这是由于息肉表面的黏膜比较脆弱,容易发生糜烂、溃疡甚至出血。例如,较大的腺瘤性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时,就可能引起少量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出血较多,则可能出现呕血的情况。
五、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清晰地看到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等。在胃镜下还可以对息肉进行初步的评估,比如判断是增生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等。例如,胃镜下可以看到增生性息肉通常表面光滑,而腺瘤性息肉可能表面呈绒毛状或分叶状。同时,还可以在胃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这对于判断息肉是否有癌变倾向等非常关键。
2.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可以发现较大的胃息肉,但对于较小的息肉容易漏诊。它是通过口服钡剂,然后在X线下观察胃内的充盈缺损情况来间接判断是否有息肉。例如,当胃内存在较大的息肉时,X线钡餐检查可以看到相应部位的充盈缺损影,但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可能难以准确发现。
CT检查:一般不作为胃息肉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对于了解胃息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一定帮助。例如,当需要判断息肉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或有无转移等情况时,可以通过CT检查来辅助评估。
六、胃息肉的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1.治疗方法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胃息肉,多采用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将息肉切除。对于增生性息肉,如果体积较小,通常在内镜下直接切除即可;对于腺瘤性息肉,即使体积较小,也需要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有无癌变。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的腺瘤性息肉或怀疑有癌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胃部分切除术等。
2.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胃息肉时,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后要更加注意休息,密切观察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所以需要更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同时,老年人往往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是否需要调整其他药物等。
儿童:儿童胃息肉相对较少见,若发现儿童有胃息肉,多考虑是遗传性息肉综合征等情况。在治疗时要格外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并且要密切关注儿童术后的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术后恢复需要特别的护理和观察。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如果胃息肉患者同时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治疗胃息肉后,通常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因为根除Hp有助于预防胃息肉的复发以及降低胃部其他疾病的发生风险。在治疗Hp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但要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