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但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的综合征,发病与神经调节异常(包括胃肠道动力紊乱、脑-肠轴功能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常见类型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青年多见,表现为餐后饱胀等)和肠易激综合征(中青年多见,女性略多,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诊断需症状评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来鉴别器质性疾病等,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节及根据症状用药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注意,通过规范诊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与范畴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的综合征。它涵盖了多种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的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二、发病机制
1.神经调节异常
胃肠道动力紊乱: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胃肠道的运动节律和速度可能出现异常。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存在结肠传输功能的改变,部分患者表现为结肠传输加快,导致腹泻;而另一部分患者则表现为结肠传输减慢,引起便秘。这种动力紊乱与肠道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肠道神经系统能够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分泌等功能,当神经调节出现偏差时,就会引发动力方面的问题。
脑-肠轴功能失调:脑-肠轴是一个双向的调节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种途径进行沟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能存在脑-肠轴的异常,例如大脑对肠道的感知敏感性增加,使得患者对正常的肠道活动感觉更加明显,从而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研究表明,这种脑-肠轴的失调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传入信号的处理异常有关,比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羟色胺既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它参与了胃肠道的动力调节和感觉传递等过程。
2.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的肠道菌群对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分布可能与健康人不同。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内某些有益菌的数量可能减少,而条件致病菌的数量可能增加。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以及代谢功能等。一方面,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使得一些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引起炎症反应等;另一方面,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一些物质,如短链脂肪酸等,对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菌群失调会影响这些物质的产生,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三、常见类型及表现
1.功能性消化不良
主要表现:患者常出现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多种症状同时存在。例如,有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肚子很饱,很长时间都不消化;有的患者则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为隐痛、胀痛等。
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较为常见。在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诱因。例如,年轻人可能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而老年人可能与胃肠道功能衰退以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2.肠易激综合征
主要表现: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腹痛多为腹部不适或疼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较为常见,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性状异常可表现为糊状便、稀水样便或干结便等。
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年轻女性可能与月经周期、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例如月经前期可能会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而男性患者可能与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如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饮食不规律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例如,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要了解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明确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例如,粪便常规可以了解是否有肠道感染、出血等情况;生化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排除因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胃肠道症状。
影像学检查:如胃镜、结肠镜、腹部超声或CT等,目的是排除胃肠道的器质性病变。例如,胃镜可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排除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器质性疾病;结肠镜可以观察结肠和直肠的黏膜情况,排除结肠肿瘤、炎症性肠病等。
2.鉴别诊断
与器质性疾病鉴别:需要与胃肠道的器质性疾病相鉴别,如消化性溃疡、胃癌、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等。例如,消化性溃疡患者除了有腹痛症状外,胃镜检查可发现胃或十二指肠的溃疡病灶;胃癌患者胃镜下可见肿瘤病灶,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鉴别:要与其他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进行鉴别,虽然它们都属于功能性胃肠病范畴,但症状特点和发病机制可能有所不同,通过详细的症状评估和相关检查可以进行区分。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应建议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有些人对乳制品不耐受,食用后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应避免食用;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道功能。
心理调节:由于功能性胃肠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如焦虑、抑郁等,可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例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精神压力,从而缓解胃肠道症状。
2.药物治疗
根据症状用药:针对不同的症状使用相应的药物。例如,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适当的止痛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掩盖病情。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泻为主的可使用止泻药物,便秘为主的可使用通便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相关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生活方式调整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用药时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的代谢和不良反应等情况,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对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患者,用药需要格外小心,应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种复杂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发病与神经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类型有不同的表现,通过规范的诊断和综合的治疗与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