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强迫观念和行为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发病与神经生物学(大脑结构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失衡)和心理社会(童年经历、生活事件)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强迫观念(强迫怀疑、穷思竭虑、联想)和强迫行为(洗涤、检查、计数),诊断需符合症状、病程及排除标准,鉴别需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区分,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支持性)和药物治疗(SSRI),不同特殊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有各自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一、定义
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内容多违背患者的意愿,令患者感到痛苦,例如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好、脑海中反复出现不必要的脏话等;强迫行为则是患者为了减轻由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重复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已完成的任务等。
二、发病机制
1.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大脑某些区域存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前额叶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功能异常。前额叶皮质在认知控制、决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纹状体参与运动控制和奖励机制等,丘脑则与感觉传导等相关,该环路的功能异常会导致患者无法有效抑制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
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失调被认为与强迫症密切相关。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情绪调节、认知等多种生理功能。强迫症患者脑内5-HT转运体功能异常,导致突触间隙中5-HT浓度降低,进而影响相关脑区的功能,使得患者出现强迫症状。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可以通过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来改善强迫症症状,这从侧面支持了5-HT与强迫症发病的关联。
2.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经历:儿童期如果经历过严苛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不和谐等情况,可能会增加患强迫症的风险。比如,长期处于父母过度严厉要求、过度追求完美的家庭氛围中,儿童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过度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性格特质,进而为强迫症的发生埋下隐患。
生活事件: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如亲人离世、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可能会诱发强迫症。当个体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心理创伤时,原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无法有效应对,从而导致强迫症状的出现。例如,经历过重大交通事故的人,可能会出现反复检查车辆是否安全等强迫行为。
三、临床表现
1.强迫观念
强迫怀疑: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不确定,如反复怀疑自己门没有锁好、信没有寄出去等,虽然经过检查确认已经做好,但仍无法摆脱怀疑的念头。
强迫性穷思竭虑:对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进行反复思考,纠缠不清,比如反复思考“人为什么会存在”“宇宙的尽头在哪里”等问题,患者明知这些思考没有实际意义,但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
强迫联想:当看到或听到某一事物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令人不愉快或无关的事物,例如看到红色,就会联想到死亡等不好的事情。
2.强迫行为
强迫洗涤: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等,患者明明知道手已经洗干净了,但还是控制不住要反复清洗,担心自己被细菌感染。
强迫检查:反复检查门窗、煤气、电器等是否关闭,或者反复检查作业、文件等是否有误,即使已经检查过很多次确认无误,仍然要重复检查。
强迫计数:反复数台阶、数窗户、数路过的车辆等,患者无法控制自己不进行计数行为,否则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符合强迫症的典型症状表现,即存在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且患者认识到这些症状是不必要的、不合理的,但却无法摆脱,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
病程标准:症状持续存在至少3个月以上。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继发的强迫症状,以及脑器质性疾病等导致的强迫表现。
2.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能出现强迫症状,但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具有思维紊乱、幻觉、妄想等典型症状,而强迫症患者的自知力相对较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强迫症状是不合理的,这是两者的重要区别。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毫无根据的妄想,认为自己被外星人控制,而强迫症患者的妄想等症状不典型。
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强迫症状,但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强迫症状是继发于抑郁情绪之后的。而强迫症主要以强迫症状为突出表现,情绪低落等症状相对不明显。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因为情绪低落而出现短暂的强迫性自责,但如果主要症状是强迫观念和行为,则更倾向于诊断为强迫症。
五、治疗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其中包括暴露与反应预防(ERP),让患者逐渐暴露在引起强迫观念的刺激情境中,同时阻止患者进行强迫行为,通过反复的暴露和阻止,使患者的焦虑逐渐减轻,从而达到缓解强迫症状的目的。例如,对于有强迫洗涤行为的患者,让其接触脏的物品,同时不允许其反复洗手,经过多次训练后,患者对脏的恐惧和洗手的强迫行为会逐渐减轻。
支持性心理治疗:医生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患者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尤其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改善症状。
2.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是治疗强迫症的一线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从而改善强迫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使用舍曲林治疗强迫症,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可能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重复行为,如反复排列玩具、反复询问相同的问题等。由于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治疗时心理治疗的方式需要更加贴合儿童的特点,比如采用游戏疗法等形式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同时,药物治疗要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一般优先考虑心理治疗为主,在必要时才考虑小剂量药物治疗。
2.青少年患者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可能面临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可能会加重强迫症症状。在治疗中,除了常规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外,需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情况,帮助他们调整学习和生活节奏,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强迫症症状的影响。
3.老年患者
老年强迫症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躯体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躯体健康状况。心理治疗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通过温和的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老年患者缓解强迫症状。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躯体影响较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