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怎么回事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分增生性息肉(常见、与炎症刺激有关、恶变几率低)和腺瘤性息肉(肿瘤性、有恶变倾向),病因有炎症刺激、遗传、生活方式、年龄性别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胃镜等,治疗有内镜下治疗和手术,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胃病、定期体检预防。
一、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通俗来讲就是胃内长出了多余的小肉团。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部疾病,可发生在胃的各个部位,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可能达到数厘米。
二、胃息肉的分类
1.增生性息肉:
最为常见,多与炎症刺激有关。长期的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炎症状态下,胃黏膜反复修复,容易形成增生性息肉。一般体积较小,直径通常在1厘米以下,恶变的几率极低。
好发于胃窦部,在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增生性息肉的形成。
2.腺瘤性息肉:
属于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根据组织学特点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一般体积相对较大,直径多在1-2厘米甚至更大。
其发生与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以及某些基因的突变等有关。腺瘤性息肉越大、绒毛状成分越多,恶变的可能性就越高。
三、胃息肉的病因
1.炎症刺激: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等胃部炎症疾病,炎症长期存在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逐渐形成息肉。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由于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持续损伤胃黏膜,使得胃黏膜不断修复,进而容易长出息肉。
2.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与胃息肉的发生相关,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使得胃肠道容易长出大量的腺瘤性息肉,其中就包括胃息肉,而且这类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以及酒精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损伤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胃黏膜的修复机制,从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另外,长期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高脂饮食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代谢,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促使胃息肉的形成。
4.年龄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患胃息肉的几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并且可能会积累更多的损伤因素,使得胃息肉更容易发生。在性别方面,男性患胃息肉的概率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四、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
很多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息肉较小时,对胃的正常消化功能等影响不大,所以患者不会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表现。
2.有症状情况:
腹痛: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引起上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这是因为息肉占据了胃内空间,或者刺激胃黏膜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等,导致胃部出现疼痛症状。例如,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由于其体积较大,对胃壁的刺激更明显,更容易引发腹痛。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出现饱胀感、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是由于息肉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食物在胃内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和排空,从而出现一系列消化不良的表现。比如,增生性息肉数量较多时,就可能明显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消化道出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大便潜血阳性或者黑便,这是因为息肉表面的黏膜比较脆弱,容易发生糜烂、溃疡甚至出血。尤其是较大的腺瘤性息肉,发生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五、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是诊断胃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清晰地看到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等。医生可以在胃镜下对息肉进行初步的判断,比如区分是增生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等。而且还可以在胃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息肉的性质,这对于判断息肉是否有恶变倾向非常重要。例如,对于怀疑是腺瘤性息肉的患者,必须通过病理活检来确定其组织学类型和是否存在异型增生等情况。
2.X线钡餐检查:
可以发现较大的胃息肉,但对于较小的息肉容易漏诊。它是通过口服钡剂,然后在X线下观察胃黏膜的充盈缺损情况来间接判断是否有息肉。一般作为胃镜检查的补充手段,当患者不能耐受胃镜检查或者胃镜检查发现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胃的整体情况时可采用。
六、胃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于较小的息肉(直径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通常可以在内镜下采用高频电凝的方法将息肉切除。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例如,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的增生性息肉,多可以通过高频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者扁平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与下层组织分离,然后用圈套器等将息肉完整切除。对于直径在2-5厘米左右的较大息肉,可采用这种方法。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可以切除更大的、深度较深的息肉,尤其是一些早期胃癌样病变的息肉。它能够将病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从而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但手术难度相对较高,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
2.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较大的、基底较宽或者怀疑有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比如,当息肉病理检查提示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者息肉体积过大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时,就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一般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如胃部分切除术等。
七、胃息肉的预防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如菠菜、苹果等。减少高盐、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品,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质,长期食用会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例如,每天保证500克以上的蔬菜摄入,其中绿叶蔬菜占一半以上。
戒烟限酒:戒烟可以减少烟草中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刺激,限酒或者尽量不饮酒,降低酒精对胃黏膜的损伤,从而降低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2.积极治疗胃部疾病:
对于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胃镜,及时发现胃黏膜的异常变化,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胃息肉的形成。比如,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要按照规范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和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通常为10-14天,治疗后要复查幽门螺杆菌是否转阴。
3.定期体检:
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息肉等胃部病变。对于有胃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加强监测,可适当缩短胃镜检查的间隔时间,比如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