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肾萎缩
肾萎缩是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先天性肾发育不全、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等;临床表现包括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尿量异常、代谢产物潴留等)和原发病相关表现(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血尿蛋白尿、慢性肾盂肾炎的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等);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超声、CT)和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检查);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用免疫抑制剂、慢性肾盂肾炎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血压等)。
一、肾萎缩的定义
肾萎缩是指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肾脏的大小有一定的范围,成年男性肾脏长约10-12cm、宽约5-7cm、厚约3-5cm,成年女性肾脏相对稍小。肾萎缩时肾脏体积会低于正常范围。
二、肾萎缩的常见病因
1.先天性肾发育不全
部分婴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肾脏发育异常,导致肾脏体积较正常明显缩小。这种情况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在胚胎形成早期,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影响了肾脏的正常发育。从性别角度看,男女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但在胚胎发育的性别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与肾脏发育相关的基因在不同性别的表达差异,但目前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生活方式方面,先天性肾发育不全是胚胎发育阶段的问题,与出生后的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但孕妇在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如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增加胎儿发生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的风险。
2.慢性肾脏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的肾小球炎症会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例如,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持续损伤肾小球结构和功能,随着病情进展,肾脏逐渐萎缩。不同年龄的人群均可患病,儿童患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如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中老年人群则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男性和女性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在不同性别中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可能加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从而促进肾萎缩的发生。
慢性肾盂肾炎:细菌反复感染肾脏,引起肾盂和肾间质的慢性炎症。炎症持续刺激会导致肾组织纤维化,肾脏体积逐渐缩小。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尤其是在性生活不注意卫生、孕期等特殊时期。对于女性患者,孕期子宫增大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增加肾盂肾炎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肾脏,导致肾萎缩。男性也可发生慢性肾盂肾炎,但相对女性较少见。生活方式上,不注意泌尿系统卫生、长期憋尿等都可能诱发慢性肾盂肾炎,从而影响肾脏健康。
3.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血液灌注不足,长期缺血可导致肾脏实质萎缩。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肾动脉狭窄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质沉积,导致肾动脉狭窄。此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肾动脉狭窄,多见于年轻女性。
三、肾萎缩的临床表现
1.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尿量异常,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增多,随着病情进展,尿量逐渐减少。这是因为肾脏的浓缩功能减退,夜间尿液浓缩功能下降,导致夜尿增多;而当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时,尿量会减少。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尿量异常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肾萎缩时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的尿量变化,如与同龄儿童相比尿量明显异常需引起重视。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出现尿量异常需考虑是否与肾脏疾病相关。
还可能出现代谢产物潴留的表现,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由于肾脏不能有效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氮等在体内蓄积,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不适。对于老年患者,本身消化功能可能就有所减退,肾萎缩导致的代谢产物潴留更容易加重消化系统症状,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因为食欲不振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2.原发病相关表现
如果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萎缩,可能伴有血尿、蛋白尿等表现。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则表现为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儿童患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血尿可能不明显,但蛋白尿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摄入,需要密切监测。对于女性患者,若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可能影响病情的波动。
若是慢性肾盂肾炎导致的肾萎缩,患者可能有反复的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且这些症状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在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时更应警惕是否会进展为慢性肾盂肾炎进而导致肾萎缩。
四、肾萎缩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以测量肾脏的长、宽、厚等径线,判断肾脏体积是否缩小。正常肾脏实质回声均匀,肾萎缩时肾脏实质回声可能增强,肾皮质变薄等。超声检查无创、方便,可多次重复检查。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肾脏的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肾脏相对较小,但超声检查仍可准确测量其径线来判断是否存在肾萎缩。在性别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影响超声对肾萎缩的诊断。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形态、结构,准确测量肾脏体积。通过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以观察肾脏实质的密度变化、肾血管情况等。对于肾动脉狭窄等病因引起的肾萎缩,CT血管成像(CTA)可以清晰显示肾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等。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应谨慎使用,需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
2.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指标。血清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减退,GFR降低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不同年龄人群的肾功能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肾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其肾功能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的血清肌酐正常范围较成人低,在诊断肾萎缩导致的肾功能减退时需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范围值。
五、肾萎缩的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病
如果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萎缩,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一些免疫炎症反应明显的情况,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需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糖皮质激素在部分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中有一定作用,但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对于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肾萎缩,主要是积极控制感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规范治疗,避免感染反复发作加重肾脏损伤。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出现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的患者,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例如,当患者出现高钾血症时,需要限制含钾高的食物摄入,必要时使用药物降低血钾。对于有高血压的肾萎缩患者,需要控制血压,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ACEI或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压,还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要注意监测血钾和肾功能变化。在儿童肾萎缩患者的对症支持治疗中,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因为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摄入,需要保证儿童足够的营养供给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对于老年肾萎缩患者,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减退,在对症支持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