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怎么回事
肾萎缩是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常见原因有慢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先天性肾发育不全、长期高血压等,临床表现包括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尿量改变、电解质紊乱)和原发病相关表现,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超声、CT)和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率、血尿素氮、血肌酐),治疗原则为治疗原发病、保护残存肾功能、肾脏替代治疗,日常注意事项包括饮食(限制蛋白质、钠盐摄入)、生活方式(注意休息、适度运动)、定期复查。
二、肾萎缩的常见原因
1.慢性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类肾小球肾炎长期迁延不愈,会逐渐破坏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与功能。例如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引起炎症反应,长期炎症会导致肾组织纤维化,进而使肾脏萎缩。其发病与遗传、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长期高盐饮食、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病情进展。
慢性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慢性炎症。反复的尿路感染,细菌持续侵犯肾脏,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进而影响肾脏整体结构和功能。多见于女性,与女性尿道短、容易发生逆行感染有关,长期憋尿、不注意会阴清洁等生活方式易诱发慢性肾盂肾炎。
2.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血液灌注不足,长期缺血会导致肾脏实质萎缩。肾动脉狭窄的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在肾动脉,导致管腔狭窄;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相对多见。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加重肾动脉狭窄病情。
3.先天性肾发育不全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肾脏发育异常,导致出生后肾脏体积较正常明显偏小,出现肾萎缩。这种情况在新生儿或儿童期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与胎儿时期的发育环境、遗传因素等有关,部分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
4.长期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同时肾动脉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进而引起肾脏萎缩。高血压患者中,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肾萎缩。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都可能受到影响,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肥胖、高盐饮食等生活方式会加重高血压病情,促进肾萎缩的发生。
三、肾萎缩的临床表现
1.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
尿量改变:早期可能出现夜尿增多,随着病情进展,尿量逐渐减少,严重时可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这是因为肾脏功能受损,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患者尿量改变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肾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尿量变化可能更早被察觉;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减退,易将肾萎缩导致的尿量改变与衰老引起的生理变化混淆。
电解质紊乱:可出现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高钾血症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等表现;低钠血症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精神不振等。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与肾脏对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失调有关,在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合并感染、腹泻等情况时更易诱发电解质紊乱。
2.原发病相关表现
肾小球肾炎: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蛋白尿,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则表现为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不同年龄患者血尿、蛋白尿程度可能不同,儿童肾小球肾炎患者蛋白尿相对更易被发现,因为儿童尿液检查相对方便,且蛋白尿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成人则可能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容易忽视早期症状。
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可有反复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还可能伴有发热、腰痛等表现。女性患者因生理结构特点,反复尿路感染更常见,且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尿路感染易诱发慢性肾盂肾炎,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萎缩。
四、肾萎缩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测量肾脏的长、宽、厚径线,判断肾脏体积大小。正常肾脏超声下有清晰的形态和大小,肾萎缩时肾脏体积明显小于正常。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反复进行,对各年龄段患者均可适用,儿童检查时需注意适当安抚,避免因不配合影响检查结果。
CT检查:能更精确地测量肾脏体积,还可观察肾脏实质的厚度、肾皮质与肾髓质的情况等。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的情况,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在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谨慎权衡利弊。
2.肾功能检查
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血液中的肌酐等指标计算eGFR,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eGFR降低提示肾脏功能受损,可反映肾萎缩导致的肾功能减退程度。不同年龄人群的eGFR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eGFR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需要根据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是否异常。
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常用指标,其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但血肌酐水平受肌肉量等因素影响,儿童肌肉量相对较少,血肌酐基础值较低,判断时需结合年龄因素;老年人肌肉量减少,血肌酐可能不高,但实际肾功能可能已减退,需综合评估。
五、肾萎缩的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病
针对慢性肾脏疾病:如果是肾小球肾炎,根据病情可能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经过临床验证有效的药物。对于慢性肾盂肾炎,主要是积极控制尿路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选用抗生素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以确保疗效。
肾动脉狭窄: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或手术治疗,改善肾脏血液灌注。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都有相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选择。
2.保护残存肾功能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特别注意药物的肾毒性,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更应严格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使用药物时也需谨慎,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但需根据患者年龄、并发症等调整),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延缓肾脏病变进展。
3.肾脏替代治疗
当肾萎缩导致肾功能严重衰竭,进入尿毒症阶段时,可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儿童建立血管通路相对困难,需特别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腹膜透析适合居家治疗,但需注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肾移植是较好的治疗方式,但受供体等因素限制,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需密切监测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六、肾萎缩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1.饮食方面
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老年人蛋白质需求相对减少,但也要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3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菜等含钠盐高的食物,防止加重水肿和高血压。
2.生活方式方面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以促进生长发育;老年人作息要规律,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加重肾脏负担。
3.定期复查
定期监测肾功能、血压、尿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儿童定期复查可及时发现肾脏病变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定期复查能更好地监控慢性疾病进展,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