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抑郁症是抑郁症亚型,有特定临床特征,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相关,诊断依据DSM-5和ICD-11标准,治疗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女性、老年人群患非典型抑郁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非典型抑郁症的定义
非典型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亚型,它有别于典型抑郁症的表现形式。从医学角度来讲,它是一组具有特定临床特征的抑郁障碍类型。
二、非典型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1.情绪反应特点
可逆性:患者的情绪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逆性,例如可能会因为一些积极的事件而暂时缓解抑郁情绪,这与典型抑郁症相对稳定的情绪低落不同。研究发现,约有30%-50%的非典型抑郁症患者存在这种情绪可逆的现象,这种可逆性可能与患者对外部环境刺激的敏感反应有关,其大脑对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可能存在不同于典型抑郁症的机制。
情绪易受外界影响:非典型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比如,他人的一句负面评价可能会明显加重患者的抑郁情绪,而一些积极的社交互动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情绪状态。这是因为非典型抑郁症患者的情感调节系统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敏感度更高,其边缘系统与前额叶皮层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可能存在功能异常,使得情绪更容易被外界因素左右。
2.躯体症状表现
重性躯体症状:常见的有沉重感,患者会感觉肢体如同灌了铅一样沉重,活动变得迟缓。据统计,约70%以上的非典型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这种肢体沉重感的症状。另外,还常有超食(暴饮暴食)和嗜睡的表现,超食现象在青少年非典型抑郁症患者中可能更为突出,这是因为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导致食欲调节紊乱;而嗜睡则与患者体内的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变化有关,5-羟色胺水平降低可能影响睡眠-觉醒周期,导致患者出现过度嗜睡的情况。
外周血管症状:可见手脚肿胀,这是由于外周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液体潴留引起。女性非典型抑郁症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这种手脚肿胀的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女性的内分泌变化会进一步影响外周血管的调节机制。
三、非典型抑郁症的发病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非典型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群,患非典型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通过对家系的遗传学研究发现,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与非典型抑郁症的发病相关,例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等。这些基因变异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转运和代谢,从而增加个体患非典型抑郁症的概率。对于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患病者,需要更加关注自身情绪状态,定期进行心理评估。
2.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在非典型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非典型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系统功能存在异常,5-羟色胺的合成、转运或受体功能可能出现障碍,导致情绪调节、睡眠、食欲等多方面的问题。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也可能发生改变,影响患者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表现。例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多态性与非典型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可能存在关联。
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亢进是非典型抑郁症常见的神经内分泌异常表现。HPA轴过度激活会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而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加重抑郁症状。这种神经内分泌失调在女性非典型抑郁症患者中可能更为常见,因为女性的内分泌周期变化更容易影响HPA轴的功能。
3.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创伤经历:童年时期遭受的虐待、忽视等创伤经历与非典型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童年经历过情感虐待或严重忽视的个体,成年后患非典型抑郁症的风险比没有此类经历的个体高出2-3倍。童年创伤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育和应对机制,导致其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情绪调节障碍和抑郁症状。例如,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可能使个体在面对成年后的压力事件时,更难以有效应对,从而增加患非典型抑郁症的可能性。
长期慢性压力: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慢性压力状态下的人群,患非典型抑郁症的风险增加。慢性压力会持续激活个体的应激反应系统,导致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紊乱,逐渐引发抑郁症状。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职场人士,由于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其HPA轴功能持续亢进,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持续异常,更容易发展为非典型抑郁症。
四、非典型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标准
核心症状:持续的情绪低落或对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减退,但情绪反应具有可逆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例如,患者可能在得到家人鼓励后,情绪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与典型抑郁症中情绪持续低落且不受外界因素明显影响不同。
附加症状:至少具备以下两项附加症状:①重性躯体症状如肢体沉重感、超食、嗜睡;②外周血管症状如手脚肿胀;③对rejection(被拒绝)的敏感性(即对于可能的社交拒绝有显著的痛苦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导致社交或职业功能的明显损害)。
2.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1)标准
同样强调情绪的可逆性以及上述躯体和外周血管等相关症状的存在。同时,在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因为一些躯体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非典型抑郁症的躯体症状表现,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排除躯体疾病后,再根据典型的情绪和附加症状来诊断非典型抑郁症。
五、非典型抑郁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如氟西汀等。SSRI可以增加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改善情绪等症状。研究表明,约60%-70%的非典型抑郁症患者使用SSRI治疗后症状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伴有嗜睡、超食等症状的非典型抑郁症患者,某些SSRI药物可能在改善躯体症状方面也有一定效果,但具体的药物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共病情况等综合考虑。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对于非典型抑郁症患者,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容易受外界评价影响的思维方式,并引导其学习更积极的应对策略。研究显示,CBT与药物治疗联合使用时,比单独使用药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非典型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尤其是在预防复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于青少年非典型抑郁症患者,CBT可能更为适用,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通过CBT可以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应对机制。
人际心理治疗(IPT):IPT主要聚焦于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帮助患者改善与他人的互动模式。非典型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社交方面的问题,IPT可以通过帮助患者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失落等问题,从而缓解抑郁症状。例如,帮助患者改善与家人、朋友的沟通方式,减少因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的情绪困扰,进而对非典型抑郁症的症状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六、特殊人群非典型抑郁症的注意事项
1.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患非典型抑郁症时,由于其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症状可能表现得不太典型。需要特别关注其学习成绩的变化、社交行为的改变等。家长和老师应密切观察青少年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在治疗方面,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心理治疗中的游戏疗法等,因为儿童青少年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在药物治疗时需谨慎评估药物的风险和收益。
2.女性
女性非典型抑郁症患者在月经周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症状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月经前可能抑郁症状加重,孕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可能导致抑郁症状复发或加重,哺乳期用药需要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生理因素,选择对女性生理周期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哺乳影响较小的抗抑郁药物,并密切监测婴儿的反应。同时,女性患者在这些特殊时期更需要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家人应理解女性在特殊生理阶段的情绪变化,给予情感上的陪伴和帮助。
3.老年人群
老年非典型抑郁症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躯体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与躯体疾病的鉴别和协同处理。例如,老年非典型抑郁症患者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躯体疾病,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与这些躯体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在心理治疗时需要选择适合其认知水平的方法,如简单易懂的认知行为治疗方式。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生活环境,确保其生活环境安全、舒适,减少因环境因素导致的抑郁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