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是什么病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引发的疾病,有水肿、充血、出血、坏死等表现,临床有腹痛、腹胀等症状且血、尿淀粉酶含量升高等。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又分轻症和重症,病因包括胆道疾病、饮酒、暴饮暴食等,临床表现各有特点,诊断依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因轻重而异,预防需避免胆道疾病、戒酒等,不同人群患胰腺炎各有特点需分别关注。
一、胰腺炎的分类
1.急性胰腺炎:
轻症急性胰腺炎:多呈自限性,预后良好。主要表现为胰腺水肿,患者有剧烈而持续的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轻度发热,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升高,经及时的液体复苏等支持治疗后多可在1-2周内恢复。
重症急性胰腺炎:较少见,但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除了上述轻症的表现外,还可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有器官功能障碍,局部并发症如胰腺坏死、脓肿、假性囊肿等。可出现低血压或休克,以及多种代谢紊乱,如低钙血症(血钙低于2mmol/L)等,实验室检查可见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血清淀粉酶可升高或正常。
2.慢性胰腺炎: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伴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如出现消瘦、脂肪泻、糖尿病等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胰腺钙化、胰管扩张等改变。
二、胰腺炎的病因
1.胆道疾病:
胆石症及胆道感染等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在我国,约50%的急性胰腺炎由胆道疾病引起。由于胆总管与胰管有共同的开口,当胆道结石、蛔虫、感染等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时,胆汁可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对于儿童慢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是一个重要病因。蛔虫钻入胆道,引起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导致胆汁反流胰管,引发胰腺炎。
2.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胰腺炎。乙醇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的胰液,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增高,导致胰腺腺泡破裂,胰酶溢出引发胰腺炎。在西方国家,酒精性胰腺炎较为常见。
3.暴饮暴食:
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食物,可刺激胰腺过度分泌,引起胰腺水肿,增加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4.胰管阻塞:
胰管结石、狭窄、肿瘤等可引起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升高,导致胰腺腺泡破裂,胰液外溢到间质,引起胰腺炎。
5.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高钙血症可通过胰管钙化、促进胰酶分泌等机制引起胰腺炎。多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糖尿病昏迷、尿毒症等也可合并胰腺炎。妊娠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增加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6.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可合并胰腺炎。这些病毒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或通过免疫反应引起胰腺炎症。
7.药物:
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等可诱发胰腺炎。药物诱发的胰腺炎通常与剂量有关,可能通过干扰胰腺的正常代谢或引起免疫反应等机制导致发病。
三、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胰腺炎:
症状:
腹痛: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常于饱餐和饮酒后突然发作,疼痛剧烈,多位于左上腹,可向左肩及左腰背部放射;水肿型胰腺炎腹痛一般3-5天缓解,坏死型胰腺炎腹痛持续时间较长。
恶心、呕吐及腹胀:起病后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可呕吐胆汁,呕吐后腹痛并不缓解,同时伴有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1周以上并伴有白细胞升高,应考虑有胰腺脓肿或胆道感染等并发症。
低血压或休克:重症胰腺炎常发生,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等表现,主要是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胰腺坏死释放心肌抑制因子致心肌收缩不良、并发感染等引起。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呕吐频繁者可有代谢性碱中毒,重症胰腺炎多有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部分患者血钙降低,且低血钙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平行)、血糖升高。
体征:
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部体征较轻,往往与主诉腹痛程度不十分相符,可有上腹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可有肠鸣音减弱。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上腹或全腹压痛明显,并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移动性浊音,并发脓肿时可扪及有明显压痛的腹块。伴麻痹性肠梗阻且有明显腹胀,腹水多呈血性。
2.慢性胰腺炎:
症状:
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突出的症状,初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腹痛,疼痛可位于上腹部正中或偏左,可放射至背部、两胁部。患者取坐位、前倾位或屈膝卧位时可减轻疼痛。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不耐受脂肪餐、消瘦、腹泻(每日3-4次,量多,色淡,有泡沫和恶臭,含油滴)等。
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生糖尿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
体征:
腹部压痛与腹痛程度往往不相称,多数仅有轻度压痛。当并发假性囊肿时,可扪及表面光整的包块。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四、胰腺炎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为本病。但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轻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血清脂肪酶:于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
C反应蛋白(CRP):CRP是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在胰腺坏死时CRP明显升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有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核左移。
生化检查:暂时性血糖升高常见,持久的空腹血糖高于10mmol/L反映胰腺坏死,提示预后不良。高胆红素血症可见于少数患者,多于发病后4-7天恢复正常。血清AST、LDH可增加。暂时性低钙血症(血钙<2mmol/L)常见于重症急性胰腺炎,低血钙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平行,若血钙低于1.5mmol/L以下提示预后不良。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急性胰腺炎B超可见胰腺肿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亦可了解胆囊和胆道情况。慢性胰腺炎B超可见胰腺实质回声增强,胰管不规则扩张、结石或囊肿等。
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能诊断急性胰腺炎,而且能鉴别是否合并胰腺组织坏死。轻症可见胰腺非特异性增大和增厚,胰周围边缘不规则;重症可见胰腺周围区消失,网膜囊和网膜脂肪变性,胸腹腔积液。慢性胰腺炎CT可见胰腺钙化,胰管扩张,胰实质结节状,胰头增大等。
五、胰腺炎的治疗原则
1.急性胰腺炎:
轻症急性胰腺炎:
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
补液、防治休克:静脉输液,补充电解质,维持有效血容量,注意维持热能供应。
抑制胰腺分泌:常用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从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还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镇痛:腹痛剧烈者可给予哌替啶等止痛,但应同时给予解痉药(如山莨菪碱等),禁用吗啡,因吗啡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加重疼痛。
抗生素:对于胆源性胰腺炎,多需给予抗生素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
内科治疗:
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以及腹部体征、电解质等变化。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血容量:应积极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营养支持:早期一般采用全胃肠外营养(TPN),如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可考虑实施肠内营养(EN)。
抑制胰腺分泌:可选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
抗感染:应用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
抑制胰酶活性:如抑肽酶、加贝酯等,仅用于重症胰腺炎的早期,但疗效尚有待证实。
外科治疗:对于出现胰腺坏死、脓肿、假性囊肿等并发症者,或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慢性胰腺炎:
内科治疗:
病因治疗:如戒酒,积极治疗胆道疾病等。
止痛:疼痛明显者可给予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疼痛顽固者可使用麻醉性镇痛药。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替代治疗:给予胰酶制剂,如胰酶片等,同时辅以饮食调整,少食多餐,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
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治疗:如患者发生糖尿病,可给予胰岛素治疗。
外科治疗:对于有胆道梗阻、胰腺假性囊肿、胰管结石等并发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胰腺炎的预防
1.避免胆道疾病:积极防治胆囊炎、胆石症等胆道疾病。平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保持胆道通畅。对于有胆道蛔虫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驱虫治疗,避免蛔虫进入胆道引发胰腺炎。
2.戒酒:长期大量饮酒是胰腺炎的重要诱因,因此应严格戒酒,尤其是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更应绝对戒酒。
3.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避免一次性进食大量高脂、高蛋白食物。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积极控制高钙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定期复查,遵医嘱治疗,将病情控制在稳定状态,减少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5.避免滥用药物:某些药物可能诱发胰腺炎,应避免滥用。如因病情需要使用可能诱发胰腺炎的药物时,应密切观察,定期检查胰腺相关指标。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胰腺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各有特点。例如,儿童胰腺炎的病因可能与胆道蛔虫等不同,在诊断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女性在妊娠期间发生胰腺炎需特别关注对胎儿的影响及治疗药物的选择;长期酗酒的男性发生胰腺炎的风险较高,需强调戒酒的重要性;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预防胰腺炎复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