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区别为定义与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和病因。
1.定义与病理特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胃黏膜可出现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等表现,但胃黏膜的固有腺体数量正常,没有出现萎缩性变化。
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萎缩,伴或不伴肠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平坦,黏液变薄,有时可透见黏膜下血管纹。
2.临床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有无及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
萎缩性胃炎除了上述消化不良症状外,由于胃黏膜萎缩,胃酸、胃蛋白酶等分泌减少,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表现,少数患者还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
3.病因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其他如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饮用浓茶、烈酒、过冷或过热食物等)、精神因素等也可能导致发病。
萎缩性胃炎除了上述因素外,自身免疫也是重要病因之一。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可破坏胃黏膜细胞,导致胃黏膜萎缩。此外,遗传因素、年龄增长等也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有关。年龄越大,胃黏膜的“抵抗力”越弱,发生萎缩性改变的几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