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状区别
肠炎患者的大便性状多样,可能是稀便、水样便。病毒性肠炎多为水样便,如轮状病毒肠炎,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无明显黏液脓血。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大便可带有黏液,如大肠杆菌肠炎,大便常为黄绿色蛋花汤样,有时有较多黏液。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肠炎,如阿米巴痢疾样肠炎,大便可呈果酱样。
典型的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大便中含有大量的黏液和脓血,颜色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果酱色。这是由于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从而使大便出现这种特征性改变。
2.频率
肠炎患者的大便次数增多,但具体频率因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而异。轻症肠炎患者每天大便次数可能在3-5次,而病情较重者每天可达十余次。一般来说,病毒性肠炎和食物中毒引起的肠炎,起病较急,初期大便次数可能迅速增多。
痢疾患者大便次数更为频繁,常常可达每天十几次甚至数十次。患者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即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每次排便量少,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主要侵犯直肠和乙状结肠,刺激肠壁神经末梢,导致频繁的便意。
3.伴随症状
肠炎患者除了大便异常外,还可能伴有腹痛,疼痛程度和部位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脐周或下腹部隐痛、胀痛,部分患者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能伴有发热,但体温一般不会过高,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痢疾患者除了黏液脓血便和频繁排便外,发热症状较为常见且体温较高,可达39℃甚至更高。腹痛症状也较为明显,多为左下腹疼痛,里急后重感是痢疾的典型伴随症状。严重的痢疾患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