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通过病程、症状表现、病因等方面区分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
1.病程
急性肠炎病程较短,通常起病急骤,症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迅速出现。一般在感染病原体或摄入刺激性物质后的1-2天内就会发病,整个病程大多在2周以内,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在1周左右恢复。
慢性肠炎病程较长,通常超过2个月,有的患者甚至可迁延数年至数十年。病情常常反复发作,时好时坏,可能会有缓解期和发作期交替出现的情况。
2.症状表现
急性肠炎腹泻症状较为常见且症状明显,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可达数次至数十次,粪便多为稀水样便,严重时可呈蛋花汤样或脓血便。腹痛多为脐周或下腹部的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不一,一般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出现发热、乏力、脱水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严重脱水时可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表现。
慢性肠炎腹泻症状相对较轻,腹泻次数一般较急性肠炎少,可为间歇性发作,大便多为糊状或稀便,有时可含有黏液,但脓血便相对少见。腹痛程度较轻,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在进食后或腹部受凉时加重。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症状。
3.病因
急性肠炎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等感染,通常是由于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食用过多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酗酒等,也可诱发急性肠炎。
部分慢性肠炎是由急性肠炎治疗不彻底,病原体持续存在导致。此外,一些特殊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等感染也可引起慢性肠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炎症反复发作,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