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和慢性的区别为定义与病程、症状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与病程差异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起病急骤,病程较短,一般在数天至1周内可恢复。多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水等引起。
慢性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较长,一般超过2个月,病情常反复发作。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急性肠胃炎未彻底治愈、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长期服用刺激性药物、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
2.症状表现
急性肠胃炎症状较为剧烈,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物常为胃内容物,腹泻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严重时可出现脓血便。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由于起病急,短时间内大量的呕吐和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症状。
慢性肠胃炎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多表现为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也可能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痛一般程度较轻,多为隐痛、胀痛或钝痛,部位不固定。由于长期的消化吸收不良,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3.诊断方法
急性肠胃炎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如近期有不洁饮食史)、典型的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对于怀疑有细菌感染的患者,还可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菌。
慢性肠胃炎诊断相对复杂,除了病史和症状外,需要借助多种检查手段。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炎症、溃疡、息肉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此外,还可能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血常规、生化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