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区别
反流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区别为定义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和发病机制
反流性胃炎指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病变。发病机制主要与幽门功能不全、胃排空延迟、胆囊切除术后等因素有关。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十二指肠内容物易反流至胃内,胆汁中的胆盐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性病变,主要发病机制为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等,导致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造成损伤。
2.临床表现
反流性胃炎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和呕吐胆汁。疼痛一般为烧灼样痛,多在进食后加重。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呕吐物中常含有黄绿色胆汁,这是由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后,随呕吐排出。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表现为刺痛、钝痛或闷痛,有时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等部位,易与心绞痛混淆。
3.诊断方法
反流性胃炎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充血、水肿、糜烂等,还能发现胆汁反流的迹象。此外,胃吸出物测定可检测胃内胆汁酸含量,若胆汁酸含量升高,有助于诊断。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观察胃的排空情况、幽门的功能等,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反流性食管炎胃镜检查及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能明确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和范围,判断有无溃疡、狭窄等并发症。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记录食管内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酸暴露情况,有助于诊断非典型症状的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压力测定可检测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和功能,评估抗反流屏障的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