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和结肠炎的区别
结肠癌和结肠炎的区别为定义与本质、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与本质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结肠癌主要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癌变。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可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原虫等生物引起,也可由变态反应及理化因子引起,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特异性炎性病变和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前者指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和伪膜性结肠炎等,后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克罗恩病。
2.临床表现
结肠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可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液或黏液等。腹痛也是常见症状,多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还可能出现腹部肿块,一般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另外,患者可伴有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晚期可出现肝大、黄疸、水肿、腹水、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病质等。
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他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
3.诊断方法
结肠癌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这是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此外,还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分期,判断是否有远处转移。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其特异性不强。
结肠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病理活检有助于明确病因,区分不同类型的结肠炎。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及培养等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结肠炎,还可能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等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