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后发生真菌感染时皮肤有边界清晰红斑、细小鳞屑等特征且好发褶皱处,诊断可通过真菌镜检见菌丝孢子、真菌培养明确种类(采集前避用抗真菌药),治疗用温和有效抗真菌外用药遵循儿科特点,预防要保持湿疹处清洁干燥、积极治湿疹修屏障、用温和护肤产品且抗真菌药遵医嘱。
一、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婴儿湿疹后发生真菌感染时,皮肤损害具一定特征性。其一,皮肤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红斑基础上可见细小鳞屑,部分可伴有丘疹、水疱,且瘙痒症状较单纯湿疹时加重,婴儿常因搔抓致皮肤破损进一步加重病情。其二,好发于面部、颈部、腋窝等皮肤褶皱处,这些部位因湿疹发作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更易成为真菌滋生的温床。
二、诊断方法
1.真菌镜检:取病变部位的鳞屑等标本,经氢氧化钾处理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可初步确诊为真菌感染。操作时需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性,确保获取有效检测样本。
2.真菌培养:通过培养病变部位标本,能明确真菌的具体种类,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采集标本前应避免婴儿外用抗真菌药物,以防干扰检测结果。
三、治疗原则
选用温和且有效的抗真菌外用药物,遵循儿科用药特点选择合适药物,此类药物需具备对婴儿皮肤刺激性小、能有效抑制真菌的特性,以保障婴儿用药安全。
四、预防措施
1.皮肤护理:保持婴儿湿疹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或被分泌物污染的衣物,避免汗液、分泌物长期刺激皮肤,降低真菌滋生风险。
2.避免继发因素:积极治疗婴儿湿疹,通过合理使用保湿剂等方式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减少皮肤破损情况,从而降低真菌入侵的机会。对于婴儿这一特殊人群,皮肤护理需格外温和,应选择无刺激的护肤产品,抗真菌药物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婴儿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弱,需严格把控药物选择及使用的潜在风险,充分考虑其特殊生理状况以确保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