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发烧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各期表现不同,且不同个体因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因素表现有差异,护理观察需考虑这些因素采取合适措施。
体温上升期: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会产生一些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致热原会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此时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面色苍白、寒战、皮肤起“鸡皮疙瘩”等。儿童在体温上升期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这是因为体温变化带来的不适。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等因素,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婴儿可能更易出现体温波动大等情况。从生活方式角度看,若本身有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使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在感染病原体后较快进入体温上升期。
高温持续期:当体温达到新的调定点后,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此时皮肤血管扩张,面色潮红,呼吸和心率加快。儿童在这个阶段可能会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高温持续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需要密切关注。从性别角度看,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个体对发热的耐受程度可能因体质等因素有一定不同。
体温下降期:机体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使体温调定点逐渐恢复正常,散热增加,产热减少。表现为出汗、皮肤潮湿。儿童在体温下降期可能会因出汗较多而出现脱水迹象,如尿量减少等,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体温下降期可能会出现血压波动等情况,需要小心护理。生活方式上,若在发烧过程中有充足休息等,可能会有助于体温更快下降恢复正常。
上呼吸道感染发烧过程中,不同个体由于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因素会有不同的表现,在护理和观察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