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处理分一般处理、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处理包括哺乳期女性交替哺乳、充分排空乳汁,局部用湿热敷;药物治疗有感染征象时选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哺乳期女性用药谨慎、注意婴儿反应及休息饮食情绪,非哺乳期女性要排查基础疾病并依自身情况护理。
一、一般处理
哺乳调整:对于哺乳期女性,应继续母乳喂养,若一侧乳房患病,可交替哺乳患侧和健侧乳房,确保乳汁充分排空,因为乳汁淤积是急性乳腺炎常见诱因之一,充分排空乳汁有助于炎症消退,不同年龄段哺乳期女性均可通过频繁哺乳来实现乳汁排空,如新生儿胃容量小,需按需哺乳。
局部护理:可用湿热敷乳房,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不同皮肤状态的哺乳期女性需注意热敷温度,避免烫伤皮肤,非哺乳期女性也可采用类似局部温热促进炎症吸收的方式,但需根据自身皮肤耐受情况调整。
二、药物治疗
抗生素应用:当急性乳腺炎伴有感染征象,如发热、局部红肿热痛加重等,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一般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相对安全,对哺乳期女性和非哺乳期女性影响较小,但需注意个体过敏情况,若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需选用其他不过敏的抗生素替代。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在使用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且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婴儿有无不良反应,同时要保证充分休息,合理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因为哺乳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时期,休息、饮食和情绪都会影响自身恢复和婴儿健康。
非哺乳期女性:非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相对少见,处理时除遵循一般处理和药物治疗原则外,还需排查是否存在乳腺导管扩张等基础疾病,若有基础疾病需同时进行针对性处理,不同年龄的非哺乳期女性在处理时需考虑自身身体机能差异,年龄较大者恢复相对较慢,需更精心护理。